风铃寺的千年传说
◎王天书
风铃檐语韵悠悠,几度春秋岁月稠。
千年叠浪波涌叹,乾坤盛世任遨游。
风铃,是风的演奏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据考证,风铃文化起源于中国唐朝时代,最初作为占卜工具使用。风铃被认为具有驱除厄运、守护安康的美好寓意,因此在许多寺庙和神社中广泛悬挂。
无独有偶,在济南市济阳城西北约16华里处的回河街道“寺前刘村”,就曾有这么一座名闻遐迩的风铃寺,带有几分神秘色彩,陪伴着周边的黎民百姓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寺前刘村就是因风铃寺而得名,古时候它就坐落在这个风铃寺前面。据考证,“风铃寺”始于唐朝,明清两代进行过重修,“风铃寺”位于寺前刘村北面,面南背北。村子正是位于风铃寺的前面,而得其名“寺前刘村”。另外,在寺前刘村西边的寺西张村,也是因寺得名。
据说,风铃寺有五座大殿,每座建筑的四角都有风铃,风一吹,就会发出悦耳的铃声。在寺南16米处,有一棵大松树,树上挂有一口大铁钟,直径约有2米,重量在600斤左右。若用钟锤敲击,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钟声。风铃寺,更有一个鲁班显灵的传说。相传该寺由鲁班(春秋战国时期)应邿国国王请求,委托弟子所修。是为邿国(西周至春秋中晚期,今大小邿城村)子民祈福求安、神灵庇护,国王便决定修建风铃寺(另传风铃寺为“唐建寺”,与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有关)。该寺修建时,汇集了周边的许多能工巧匠。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了工程最关键时刻,却还缺少49根椽子。椽子是房屋结构的重要材料,工匠们左找右找,只找到一个大树墩,却都不知道该如何下锯。从其他地方再运木料来,又会耽误工期。而工期对于修建寺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眼看工期将尽,工匠们快要绝望的时候,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一个摇着铃铛的乞丐。他一手摇着铃铛,一手拿着破墨斗子,醉醺醺地来到树墩前,用破墨斗子在树墩上煞有介事地比划了一阵子,划了几道墨线。工匠们都不屑一顾地嘲笑他,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大家目瞪口呆。只见树墩突然按照乞丐画好的墨线裂开,规规整整,变成了一根根的椽子。工匠们回过神来之后仔细一数,这些由树墩散落开来的椽子不多不少,正好是49根。这时工匠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乞丐就是他们的祖师爷“鲁班”啊,祖师爷显灵了!可是大家四处张望寻找,再也不知道那个摇铃铛的“乞丐”哪去了。有了这49根椽子,工匠们很快将寺庙建好。为纪念祖师爷“当时摇着铃铛显灵”,就在寺庙的屋檐下的房角上都挂满了风铃,风一吹就发出悦耳的铃声,表达对祖师爷的感激怀念之情。
据说风铃寺有99间房,没有用一颗铁钉子,全是由木头的卯榫扣成,技艺精良、镂刻精美、飞檐高脊、巧夺天工、造型典雅美观。就是现在的建筑技术也是很难做好的。据说鼎盛时期风铃寺的香火很是旺盛,每逢祭奠节日,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到风铃寺祭拜。祈求平安幸福、家丁兴旺。正因如此,当时寺前刘村的集市也很火,是方圆百里的商业中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片沃土有风铃寺的庇佑,春风和煦、五谷丰登,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万绿丛中一仙境,拂柳稼禾漫天茏。代代生息、世世传承。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村庄北侧遭遇轰炸,被水淹没,风铃寺的院墙较高,就成了难民集聚的地方,风铃寺战乱损毁。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失修弥散、最终消失。目前风铃寺的原址已经成为耕地,种上了庄稼。
往事悠悠成回首,古寺历历传千秋。当地的乡民百姓津津乐道,声声不息。他们永远回忆着那传神的记忆,在心底期盼着如诗如画的美好生活。虔诚祈祷天佑华夏、万世安康。
作者单位:天书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