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3 更新时间:2025-04-23

排 队

◎陈玉堂

        现在的挨号排队购物、乘车、看病等都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志,国内外都无例外,可以说是秩序井然。但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兄弟换酒换面,以及改革开放最初那几年农民售棉花难排队的“盛况”,却是一种既不正常且不罕见的特殊现象,包涵着多少农民的辛酸苦涩。
        换酒乱局见另一文,不再赘述,现在说说换面的排队情景。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吃粮磨面都是靠人工或畜力拉石磨、水磨等沉重机械来加工。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机械化的面粉加工设施设备仅存在于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里,直到解放前后才逐步得到推广,但像我们这个相对落后的偏远县城,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才筹资兴建了县大型面粉加工厂。消息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确实是个令人振奋的好事,标志着我县在机械化促生产方面有了重大进步,对解放农村劳动力也是个大贡献。在生产队集体劳动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低的惊人,每人每年分得的小麦,多的一百多斤,少的也就几十斤,很多家庭难得吃上几顿白面,可人们为了省时省工省力,也图个新鲜,凑个热闹,都想前来换点机械加工的面粉尝尝。
        一九七零年的夏季,麦收过后,我们生产队的社员积极要求到面粉厂换面。队长就指派专人统计社员每户分别换多少,以及用什么袋子装面粉都做了安排。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第一天下午各家各户就把小麦装到大花毂车上,夜里十二点开始行动,套上两头老黄牛就出发了,除了赶车的坐车,其他的人跟着跑。行驶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一路磕磕绊绊,大家都很兴奋也不觉得累。到了面粉厂,天才微微发亮,换面人群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太平车推的,也有人工车拉的,更多的是牲口车,只听得人声嘈杂牛马嘶鸣,一派乱纷纷的景象,好不热闹。
        上班时间一到,换面车间的大门打开了,人们争先恐后的向里挤。先排队过秤,再排队提面。排了半天的时间,我们终于也进了这个门,搞得紧紧张张,两边排队都要等很长时间,心里还又害怕过错了磅,少换了面,回去挨老街坊埋怨,赶在中午下班前,我们总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天气太热,人又多,车间里又不透气,衣服都不知被汗水湿透了几回,但又没有水喝,渴的滋味真难受,我真真切切尝到了换面的辛酸。后来随着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人均小麦分配量逐年增加,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换面的人越来越多,连续数年排队换面成了县面粉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排队销售棉花的场面更是让人难以忘怀,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在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面积种植棉花并获得了大丰收。农民的好日子来了,白花花的棉花换来成摞的百元大钞,心里的乐都挂在脸上,赶会看戏买新衣,买大牲口,后来干脆买拖拉机,盖新房,买电视洗衣机,多年的光棍也娶上了新媳妇。可卖棉花却是当时的一个大愁事,棉花大丰收,收储量都很大,全县几个收棉点都承受不了庞大的收购任务,存储转运也成了大难题。为此政府的压力很大,采取了很多措施,仍然解决不了收棉难的问题,卖棉难也就成了农民的头等愁事,排队卖棉成了家常便饭。家家户户都用上地排车,用人拉或用牲口运,后来好多人又用上拖拉机,拉的多又方便,可每次赶到棉站,前面排队的车足足有四五里地,好多当天卖不了,晚上只好在车上或车底下盖个大衣啥的凑合一宿,最难的时候甚至能等上三四天。秋天天凉,再碰上下雨天,人们更是叫苦不迭,棉花牲口都怕淋,回家和排队是个两难的选择,这次卖不了回来还要重新排队,误工又费力。吃饭更是饥一顿饱一顿,苦不堪言。但受罪是暂时的,只要把棉花一卖,大把的四个伟人头百元大钞攥在手,那心情就格外不一样了,回家喝酒吃肉,睡梦里也能笑醒了!                                                作者系区政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