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历代名人故事——洼里王村乡贤王良相
◎孙厚德
王良相,字笃贞,号理白,1572年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因其祖上代有荫德,时称有侠士之风,故随从其七世祖王善成始迁居济阳,系济阳街道洼里王村人。
王良相自幼聪明勤奋,经史子集过目不忘,他在十八岁时进学为诸生(秀才)。从此以后,学习更加刻苦,且远近拜师访友,求知如饥似渴。因此他学识日益丰富长进,每次考试必得第一名,结果以优异的成绩成为禀生(全称为禀膳生员,此类生员由官府供给膳食),这期间曾在济阳街道小邢家村做过塾师。尔后,他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乡试时考中举人。不幸的是,他中举后,曾几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取贡士(乡试的次年由礼部主持在京举行,由举人参加会试,取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过殿试考中者即称为进士)。所以,他自叹文运不昌,此时其父母也年事已高,认为自己不宜再在科场打拼,就只好居家待命(因明清两代的举人会试落榜者朝廷可授予官职,在授官前须在家待命)。
明朝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王良相在他五十岁的时候,经吏部考试选拔,初次被任命为河北省静海县(今属天津市)知县。在民国《济阳县志》中记载说,当时的静海县“地卤民疲,轮蹄如织,区划得宜,往来无累,境上屯军,因劣牟致哗,单骑驰谕,片言贴服,案牍无留,摧科不扰,尤雅意作人,给食考课,学校振兴”。意思是当时的静海县,因黄河曾经此入海,故而遍地盐碱,地瘠民穷,大小官进出京城都途经此地,车轿马蹄穿梭频繁,吏民不堪其扰。静海县因位置险要,在境内驻有数万军兵,有一次在一部驻军中,有一个品质恶劣的下级军官故意煽动,导致了士卒之间的哗变,因哗变士卒剑拔弩张,形成了一片混乱的景象。王良相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即独人独骑驰往该部,哗变的士卒们见王良相亲自来处置此事,劝告忠谕,苦口婆心的贴服教诲,终于认识到错误,王良相此次事件处理得非常得当,无留任何后遗。王良相在任静海县知县期间,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并亲自到县学检查生员的作业,亲自命题考试,亲自评定试卷,还对贫困的学生给予生活和学习费用的补助,使全县的教育事业大为振兴。
王良相由于在静海县政绩卓著,经上官交章推荐,被调往政务繁难的东光县。王良相在东光县任知县期间和在静海县一样,忠于职守,尽心操劳,治理的东光县政通人和,百姓口碑赞颂在道。不久,便升任西安郡丞(即是府同知,是知府的佐官)。升任西安郡丞令下达后,东光县的官民都四处奔恳挽留,又改任河北省河间府的同知。不久,又晋升为大理寺左评事(大理寺是明朝中央掌管刑狱的官署,其长官为大理寺卿),再转左寺副加卿衔(大理寺下属左右两寺,寺的长官为寺正,副长官称寺副,加卿衔,即职位是寺副,级别是卿)。当时大理寺案件繁多,上司都非常倚重他,由因为他在任期内公正治罪,从未出现过冤狱事件。
王良相在任大理寺左寺副加卿衔期间,曾奉命检查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军饷,巡视查询两淮的盐政。因秉公办事,公毫不贪,旋赋归来,有幸得到终生养护。王良相于崇祯二年(1629年)辞官回归家乡。返乡后不久,父母相继去世,丧葬费用他自己承担,父母的遗产让弟弟独自继承。不久,济阳城陷,家庭遭受迫害,因受惊吓成疾而丧命,被崇祀于济阳的乡贤祠。 作者系区退休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