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韶台巅龟驼碑
◎孟庆贵
“千古一脉”龟驼碑
在曲堤闻韶台巅,八块石碑林立,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入目。其中一块“千古一脉”的龟驼碑,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亲书并立。
黄庭坚在元丰六年十二月(公元1083年)从江西太和县移监德平镇,至第二年六、七间到达任所。
德平是祢衡的故乡,镇东至今有保存完好的祢衡井。祢衡是三国时期有骨气、影响力颇大的知名文人。他看不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借大宴宾客之机裸体骂曹,事后,世态炎凉如戏,人人为避祸而远之,处境十分险恶。黄庭坚在弥衡的故乡为官,自然由祢衡想到自己满腹经纶却官场不如意,难展宏图。这种低调的情绪似阴霾不散,时时折磨于心。过了一年,(乙丑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他给黄几复传书: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诗中虽说头已白,这时他才四十一岁,可见其心境。
他早知济阳曲堤有座远近知名的闻韶台,是先师孔子听韶乐的地方,向往久矣!天缘机巧,今在德平任职,有祢衡古迹自然想到闻韶胜景,相距只有四十五公里,正是拜谒先师沐浴心灵、消郁散闷夙愿得偿的好时机。于是,整装欣然前往。
来到曲堤闻韶台,拾阶而上,登临四十米的台巅,近观:
林木蔚然,凤鸣祥和,鸟唱其间,犹似世外之桃源;
塘湾绿水,微波轻扬,荷花吐芬,犹似宓妃舞其畔;
和风微醺于空,鱼虾戏游于溪川;
农夫躬耕于野,商贾奔波于市间;
远眺:古河悠悠,桅帆高举,百舸争流撸击涟。
鸥鸟绕舟,鹰翔蓝天,啼声渔歌伴唱弹。
遥苍穹天水相接,风景兴盛尽收眼帘……
黄庭坚身置胜景,愁烦顿消,心胸坦荡,虔诚地来到肃穆庄严的大殿,面对栩栩如生的先师塑像,犹如跻身杏坛弦歌的时代,与先哲围团绕坐聆听教诲。星火燎原,涓流汇海,华夏灿烂的文化就是从这里徐徐绽开萌帷,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蔚然成林,蔓延天下。历练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精英,成为官祖帝师,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指路明灯,成为文明古国的象征。千古一脉、万古长青。历史的车轮碾过坎坷的浮尘旧迹、历尽磨难,愈合旧痕似涅槃重生,总是充满生机朝着儒家理论指引的正确方向奔驰。
黄庭坚郑重地代表天下的文人学士恭恭敬敬的捻香祭拜先师。
离开大殿,心潮犹起伏澎湃,感悟盈胸,凝结于心,不吐不快,于是,索笔墨于前,千言万语凝结成一语,奋臂疾书“千古一脉。”
此匾阁立于韶台之巅,千百年来陪伴着先师渡过了鲜花盛开的明媚春天,也渡过了阴霾漫天的凄凉黑夜。见证了人世间的冷暖炎凉,见证了历史的延续发展……。
此匾阁在闻韶台被战火摧残时期移居黄姑寺(后来济阳第二棉油加工厂旧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很多文人墨客与考古人员及上级领导经常不断去参观拓印,去时又要陪同、又要茶酒招待,很是麻烦。后来,有人出主意,把匾阁藏了起来。据说藏在北街一个枯井里。几十年过去,后来整平土地,宅基规划,北街刘某某盖上了新房。现在,具体位置有些老年人还说得清楚。
“人仁为本”龟驼碑
闻韶台上与千古一脉并排还有一块人仁为本的龟驼碑。这块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书并立。
曾巩的思想属儒家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在任齐州知府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驰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曲堤镇北街周家,富可敌州,气焰嚣张,势力能撼动权贵豪门。之子周高倚势横行乡里,残害乡民。邻居刘家有桃花园,春季花开芬芳艳丽,引得行人驻足称赞。花谢叶绿,青果转熟,新桃脆甜可口,是一笔丰厚的收入。周高多次寻衅,想霸占桃园,均未得逞,起了杀心。趁刘家赶集归来之际,半路将其打昏,填入水井。周高生性恶劣,贪恋女色,流氓成性。谁家媳妇长得漂亮,谁家女儿长的标志,只要被他见到必遭其殃。有一双姊妹,天生丽质,艳美绝伦,被称仙家姊妹花。走亲戚途中被周高拽入高粱地,双双被淫。有的甚至被逼的家破人亡,怨恨之声遍及州野。乡民盼“青天”犹如难中盼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周高穿的衣服、用的器皿都僭越犯上、超出本分。扬言“本土我为皇,州县皆我邦。”乡民多次上告,州县官吏惧其权势不敢诘。
曾巩到任后,以仁为本,快速治理奸恶盗贼。曾说:“其恶不除,其善何举?除恶务尽,德善方倡。”了解到周高无恶不作的案情,亲到曲堤,落实罪证,把周高取置于法。行刑时人山人海,乡民高兴的敲锣打鼓放鞭炮。曾巩为此写下咏柳诗一首: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处理完案情,曾巩感慨万千,登上闻韶台,祭拜先师。想到先师“仁”的哲学观点,很是敬仰感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仁德治国就兴旺发达,就得民心、得天下,立于不败之地。仁是立世之根本,仁是扬善之源泉。想到此,亲书“人仁为本”匾阁,以勉励后世,传承先师之思想。
此匾阁立于台颠千百年来,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人世间的兴衰变迁。于黄河洪水泛滥时期同六块修缮纪事碑一块填了堤坝。 作者单位: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