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1 更新时间:2023-05-22

抿 曲

◎闫传宝

        抿曲也叫抿蛆,有的地方叫抿节或抿尖儿,是我童年记忆中母亲亲手做的一种美食。因苦于这两个字的写法,一直深藏在脑海里,直到今天才把它写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老百姓的日子一天一天好了起来。而之前在生产队吃大锅饭的时候,日子真苦,柴禾不够烧,粮食不够吃,吃饭成了家家户户的大问题。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我兄弟四个,大的不大,小的不小,正是能吃长个的时候,又不能劳动挣工分,工分少分的粮食就少,上面还有年迈的祖父、祖母,一日三餐的确令父母头疼。
        那个时候,多亏了生产队里种了许多地瓜,地瓜高产,耐旱,易成活,春夏都能种,能顶粮食吃。秋后下了霜,我们正好放了秋假,由老师领着去砍地瓜秧,把地瓜秧砍下来,再滚雪球一般滚到地边不碍事的地方,一垄垄鼓溜溜的地瓜沟子便暴露出来。大人们便开始用锄头挝地瓜了,我们跟在后面,一块一块拾成堆。下午队长和会计领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开始分地瓜,按每家每户的人口数和工分多少,用能称二百多斤的木杆秤一筐一筐称好,一家一堆排在地里,每堆中选一块最大的地瓜,用手指甲刻上这堆地瓜的户主的名字,放在地瓜堆的最高处,便于主人辨认。分完后,社员们提前散工,回家推车挑担开始往家运地瓜。当天挝完的地瓜当天分完,省的夜里丢失。
        分到家的地瓜选出个大的,趁着天好,连夜用礤刀(专门切地瓜片的工具)礤成片,一片一片地摆在房顶上或朝阳的平地上,两三天翻一次,只要天好四五天就能晒成地瓜干。剩余的个小,洗净后放在大锅里煮煮吃,家里人多,一般两三天就得煮一锅。冬天天寒地冻,鲜地瓜要想保鲜时间长,必须储存在地瓜窖子里,这样能存一冬,但开了春也会慢慢腐烂。所以,全年的地瓜一多半要晒成地瓜干,只有少数的存在地窖子里图吃个新鲜。
        晒好的地瓜干放在用秫秸箔围成的囤里,保存在干燥的房间里,保存好的话吃一整年没问题。吃的时候,撮出两簸箩来,去有磨的人家磨成地瓜面,用地瓜面蒸窝窝头吃。母亲为了改善全家的生活,经常给我们做地瓜面抿曲吃。母亲先是把地瓜面和成面团,再将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礤床上,对着烧开了水的大锅,用手掌抿压而下,一寸来长比筷子略细的呈扭曲状的一条条面蛆儿,便争先恐后地落入锅中,烧两三个开锅就熟了,用笊篱捞在碗里,再加点原汤,就可以准备吃饭了。
        母亲是个有心的人。秋后房前屋后种的茄子、豆角吃不了,不会让它烂掉,她会把茄子切成两片相连的茄盒,一页一页地晒在铁丝上,晒干后放在塑料兜里,留到冬天春天蔬菜匮乏时再吃。豆角要先煮熟了,然后再晒干。芫荽不能晒,只能挂到通风干燥的房间里晾,这样晾干的芫荽保持了原有的绿色和香味。
        干茄盒吃前先用水泡开,然后切成细条,攥掉水分,包成大包子或菜团子,咬一口,那滋味简直就是劲道喷香的人造肉味道。干豆角是熟的,泡开之后切成小段,攥去水分放上葱花、姜末,撒上细盐,倒上酱油,讲究的再滴上香油或淋上麻汁,简单一调就是一道难忘的美味,既可以就干粮,也可以拌杂面,是蔬菜匮乏季节难得的美食。最美的是把一把晾干的芫荽用开水泡开,切成末,放入碗中,倒上点济南酱油、泺口醋,撒一点细盐、葱花、姜末,喜欢吃辣椒的,可以先把干辣椒烤酥,切成末,放上一两个,不喜欢的就不放,用开水一沏,再滴上香油,调成一碗味道鲜美、香气浓郁的浇汤,往刚从锅里捞出来的抿曲碗里浇上两三汤匙,就可以开吃了,吃上两三碗,肚皮撑得滚圆,那滋味真是至今难忘。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抿曲原是山西、陕西一带一种粗粮细做的传统面食小吃,通常用小麦、豌豆磨合成的杂面制作而成,吃时浇以素汤,清香可口,回味无穷。
        我不知道我母亲跟谁学的做抿曲,单一的地瓜面摇身一变成了一种美味,成了我童年记忆中的美好回忆,想一想就馋得慌。母亲去世二十多年来,我再也没吃到过抿曲,也没有吃到过有母亲亲手做的抿曲味道的抿节或抿尖儿。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又想起我的母亲了,想起日夜操劳、积劳成疾、远在天堂的白发老娘了。
                           作者单位:曲堤街道姜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