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1 更新时间:2023-05-22

一 块 钱

◎张立东

        周六,清晨。
        吃过早饭,我和妻子商量着去菜地,看看自己种的菜。
        正是人间四月天,又巧前天刚下了雨,今天的天气格外清爽。阳光正暖,不骄不燥;天空正蓝,一碧如洗;春风正柔,吹面不寒;大地正新,绿意盎然。
        走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走过红瓦平房,花残杏小的村庄,
        来到自己租地种菜的菜园。菜园周围一层层深绿的麦浪随风起伏,一排排白杨的绿叶哗哗作响;菜园里面一畦畦鲜嫩的菜苗青翠欲滴,一行行盛开的菜花鲜艳芬芳。
        菜园的主人,一位三十来岁的小伙子,正扶着小旋耕机帮租种户翻耕着土地;主人的母亲也骑着三轮车来帮忙了,老人家看上去六七十岁了,身材瘦小、满脸皱褶,弯着腰、弓着背,一下车,就忙活起来。
        老人家整理完农具,便朝菜园边上的鹅舍走去。鹅舍里的大白鹅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就“鹅、鹅、鹅”地叫起来,好像在说:“来啊,来啊;饿了,饿了!”老人家走过去,也不理它们,熟练地拿起一把旧菜刀剁了一些青菜叶,然后把细碎的菜叶抓到一个旧炒勺里,又加上一些麸皮、玉米面,再拿一根小木棍搅拌好,这才把鹅食端进鹅舍里给鹅吃。 
           大鹅们停止了叫声,“叨叨叨”地吃起来,老人家一边高兴地看着大鹅吃食,一边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从鹅舍里捡出一枚雪白的大鹅蛋,然后朝三轮车走去。
        看到老人家手里的大鹅蛋,我忙给妻子说:“你过去问问老人家,能不能把鹅蛋卖给咱?”妻子犹豫着不想去,我就接着说:“你去问问,人家卖就卖,不卖就算。”妻子同意了,快步朝老人家走过去。
        过了一会儿,妻子高兴地回来对我说:“人家说卖,大鹅蛋八块钱一个,小点的鹅蛋六块五一个。她说到天黑还能捡两个,还说自己舍不得吃,都卖了,只有头几天感冒了,才狠狠心炒了一个吃。”
        我欣喜地说:“行,那咱就到天黑时买她四个大鹅蛋。”一边说着,我的脑海里已经端出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热乎乎的炒鹅蛋来了。
        午饭后,变天了,几阵闷雷之后,“哗哗”地下起雨来。我想:这下完了,鹅蛋买不成了。
        好像老天照顾我似的,下半晌,天又晴了。我赶忙对妻子说:“走,咱买鹅蛋去。”妻子说:“行,我拿上钱。老人家不会用微信,咱给她现钱吧。”我说:“行,拿上三十块钱,买她四个大鹅蛋,让她让咱两块钱。”, 妻子急忙说:“那哪行,还是拿上四十块钱,让人家收吧。”
        我俩来到菜园,却没看到老人家。她怎么没来呢?我心里很纳闷,然后就朝鹅舍走去。鹅舍里养着三只雪白的大鹅,两只大个的,一只小一点的,它们一见生人来,就一起伸出长长的脖子和橘红的嘴,冲着我“嘎嘎”地叫起来,好像在说:“别过来,别过来;走开,走开。”其中一只大鹅还展开大翅膀,好像在护卫着什么;我仔细一看,两只雪白的大鹅蛋正安静地躺在它身后的草窝里呢。我的眼前一亮,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盘金灿灿、香喷喷、热乎乎的炒鹅蛋来。
        这时,站在不远处的妻子冲我说:“你看,老人家来了。”我回头一看,老人家果然骑着三轮车来到菜园了。
        我忙给妻子说:“走,咱买鹅蛋去。”说着,便朝老人家走去。
        老人家刚下了车,看到我俩忙说:“嗨,我以为天下雨,你俩不来了,就没把放在家里的鹅蛋拿来;我这就回去拿。”妻子忙上前说:“老人家,别去了,别去了;刚来了又回去,耽误您干活了。”老人家边推车边说:“不要紧,不要紧,回来再干。”说着便骑上三轮车回家了。
        我就和妻子走到自己租的菜地里,给菜苗洒起水来。
        大约过了一刻钟,老人家回来了。妻子忙走过去,和老人家一块从鹅舍里捡出那两个鹅蛋,老人家又从三轮车里拿出两只鹅蛋,把那四个鹅蛋放到塑料袋里,然后两人算了钱、付了钱,妻子拎着鹅蛋回来了。
        我看着塑料袋里四个新鲜、雪白的大鹅蛋,心里乐开了花。妻子说:“两个大的,两个小的,一共二十九块钱。我给了她三十块钱,说耽误她又跑了一趟,那一块钱就不要了。”听到这里,我想:要是买四个大鹅蛋,给她三十块钱,省下两块钱多好;现在倒好,两个大的,两个小的,不但没省钱,还赔了一块钱。
        妻子看出了我的心思,接着说:“我还没说完呢,人家说,那哪行,咱做买卖一是一、二是二,不该要的钱一分钱也不要;就又找给我一块钱。”妻子说着,伸手亮出那枚一块钱硬币。
        看看那四个鹅蛋,又看看那枚一块钱硬币,我的心里“咯噔”一震,咦,这枚一块钱硬币怎么这么亮啊?
        抬眼望去,灿烂的晚霞中,老人家弯着腰弓着背劳作的身影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单位: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