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房
◎郭立红
“我不止一次地幻想过,将来我要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在四周的墙壁摆放了又高又长的书柜,然后在书柜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这个幻想,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许久,我甚至在想象中为我的书房安排了一把舒适的躺椅,还有一小排只属于梦中才有的美丽的灯,在这间书房内,横陈这各种书籍,我可以随意翻读。当然,这样的书房从来未曾出现在我的生命中”。这是《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本书里的一段话。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也一直幻想有这样一个书房。当然,和摩西奶奶一样,现在的我也不曾拥有这样一个书房。
摩西奶奶是美国乡下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早年,她的人生平平无奇,就好像我们众多普通人一样,她在农场做工,嫁给了一个农夫,生育了十个孩子,直到76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开始作画,用明快的色彩将自己身边的快乐场景用笔记录下来。她的画受到了一位艺术收藏家的喜爱,在他的帮助下,摩西奶奶的画作被推广到了艺术界,逐渐得到社会认可。80岁时,她的个人画展在纽约举行,引起轰动,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是一个普通人逆袭的故事,好像在现实世界中离我们很遥远。是的,很遥远,一个书房的梦想我做了几十年,即使到现在也依旧还在努力中,抬眼看到我书架上满满的书,又觉得它触手可及。
从记事起我就喜欢看小人书,那时候也叫小画书。“小人书”内容的形式,主要是根据各种不同故事题材编辑成的文字脚本,再绘制成一幅幅画面。一段文字单独描绘成一个画面构成一页,并前后连贯、相互衔接成为一本“小画书”,那个时候信息闭塞,除了听听广播,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小人书作为孩子来说是唯一通向外面世界的通道吧。现在已经记不起来那些小人书的内容,但是那种最初看书带来的快乐却是一直存在记忆中的。
《少年文艺》,陪伴我小学到初中的一本杂志,长大后去镇上姥爷工作的医院,它的旁边有个书店,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大幅的彩色画面是我小小世界里从未见到过的,独特清新的设计散发着文艺气息,内容对于我来说简直打开了万花筒,多彩的画面加上优美的文字,阅读带给我的喜悦,让我得到了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从不匆匆忙忙的追逐什么,从不东张西望地攀附什么,可以把《少年文艺》比喻为一棵树,根系紧紧地拥抱大地,枝叶奋力地托举天空,总把最新的枝叶安排在雨露最多的地方—金曾豪。
《少女》,卫校的时光是在县城里度过的,骑着自行车穿越几条街,到邮局去买杂志。是我至今想起来还会嘴角上扬的一件事,那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它是一个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一边连接着书里那些青春靓丽的纯洁少女之心,一边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我,使我在现实中充满了理想。《少女》好像是为了那个年龄量身定制的一本杂志,记得毕业后实习的时候我的枕边还常常放着它,因为十八九岁的年纪,对外面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而且身体的增长带来的一些烦恼、青春期懵懂的爱情、好像都能在这本书里得到解释,现在回忆起来,每一个买书的日子都是充满阳光的,骑自行车都带风,也就是那个时候有了一个梦想,让我的文字出现在书上,这就像一颗种子,那时候就埋在了心里。
一直觉得邮局是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我还认识了另外两个朋友《青年文摘》《读者》这两本书。这两本书伴随了我整个的青年时代,直到现在,在儿子的书架上我也常常会拿起它。每一页的内容都让人受益很深:“人生的三境界,人的一生大约要经历三种境界:不知不觉(自然人),知而不觉(社会人),先知先觉(天人合一)。人之初,性本善,不辨美丑,天真自然,及至认识规律及成法,熟知社会,自然陷入迷惘,不知所以,不敢肆意,再则摆脱一切束缚,进入自然和觉悟之境,主体与客体相和,遂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我之心得曰:“自在,自为,自由”之三重境界,亦“迷惘,探索,获得”之三阶段也”。
《37°女人》,这是一本在我为人妇,为人母后到来的一位朋友。37度,是正常人体温的温度,37度女人是介于张扬和冷酷,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女人,理性而温和,对人对事既不会头脑发热也不会冷若冰霜,37度女人是秋,经历的春的成长,夏的火热,然后成就了秋的淡定。是专为成熟女性精心打造的生活类文摘杂志,杂志包括了“女人身、女人心、女人情、女人事”四大板块,内容涵盖女性爱情、亲情、职场、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现在回想起来,在那段初为人母后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时间里,每个月一期的到来缓解了我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也让我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上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坚持。这是一个到现在为止让我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每一页内容成就了我人生的底色,脾气好但做事有原则,浪漫但不浪费,有事业心,但不是工作狂。
《毕淑敏散文集》,一次逛街偶然的收获,厚厚的一本书,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本盗版书,当然,并不会影响我喜爱它的程度,我是一口气读完了的,因为里面的文字太有吸引力,每一句话都好像击中了我的内心。
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读一切的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不良的情绪,好像一袋携带终生的垃圾,即使你把它埋葬在潜意识里,但它如古尸的指甲,依然锋利;友谊需要滋养,有的人用钱,有的人用汗,有的人用血,友谊是很贪婪的,绝不会满足于餐风饮露,友谊是最简朴同时也是最奢侈的营养品;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足立,缺少了一足,鼎就必然不成立;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初次见面,这些文字便惊艳了我,虽算不上华丽,却有温度有力量,它的出现就像一个多年不见的至交,再次相见毫无陌生感。也许我们之间更像一个忘年交,并没有因为时间拉开距离,反而历经了时间的考验后有一见钟情的美好,它又像一颗珍珠,燿而不耀。
如果说小时候的小人书,《少年文艺》《少女》《37°女人》是引领我进入文字世界的钥匙,那么毕淑敏老师的文章则是一本心灵的百科全书,《提醒幸福》《我很重要》《生命借记卡》《好好爱自己》《读书使人优美》《婚姻鞋》《孝心无价》……每一篇都是精华,就像作家王蒙对毕淑敏老师的评价:“有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从此,我的书架上摆放的不只是简单的书,更是疗愈心灵的药。从毕淑敏老师到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再到武志红老师《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还有米哈利的《心流》,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
从最初的小人书到现在一本本陈列在我书架上的那些书,就像一个又一个的朋友,出现在我的生命里,给予我力量和勇气,在那些迷茫的日子里,成为一个又一个陪伴在我身边的朋友,让我坚定的做出一些选择并坚持做自己,至今,我的书架上的书,还撑不起一个书房,但是它们已经在我心里有了一个单独的房间,那里面盛放着我所有的未曾见过面的老师和朋友,他们就像是一盏灯,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我不止一次地幻想过,将来我要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在四周的墙壁摆放了又高又长的书柜,然后在书柜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我相信,我将会拥有一个这样的书房。
作者单位:旺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