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02 更新时间:2023-05-05

书香润心

◎刘晓玮

        世界图书日来临,有关图书、阅读、纸质书、电子书的话题也应景地被关注起来,这是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文化的追寻。图书与文字像一颗颗种子,在儿时幼小的心灵中萌芽,伴随着升学、工作、生活,一直不离我们左右。
        还记得刚刚上小学的暑假里,闲来无事的我在舅舅那里得到了两本童话故事书,纯文字版,没有插图,也没有拼音,我便囫囵吞枣地看了起来。虽然有些字不认识,却也被王子公主的世界迷住,读地津津有味。后来我也被聪明伶俐的阿凡提所吸引,跟随他骑着毛驴“斗地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下乡的七年间,口袋里始终装着一本新华字典,目的是会读并且知晓其中的含义,经常会为借一本书而跑很长的路,手头有什么就读什么,奉若至宝,甚至将《资本论》读了三遍。董卿的包里也会随手装上一本新华字典,究其原因也是正音识义,尤其是一些生僻字、多音字、异体字及古体字。刚升初中时,我曾在放学路上碰到过“普通话推广周”活动,当我自信满满地念出“含情脉脉”这个成语后,却被志愿者告知“脉”字读错了,正确的读音是“mo”,而非“mai”,我顿觉颜面尽失,却也由此迈入了查阅字典的大门。时至今日,遇到拿不准的字,我仍不敢信口开河,还需及时请教字典。
        如果说教育可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一定程度上书籍便是其载体,功不可没。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到竹简缣帛的小众使用,到“蔡侯纸”的出现,乃至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问世,都大大提高了文明赓续发展的进程。
        4月23日当晚,“人民日报”新媒体开启了一项线上活动“我们读书吧”,邀请了演员、作家、医生、快送骑手、北大保安、校长、在校学生等一起读书,每人分享一篇文章,或长或短,或逗趣活泼,或平静似水,让我们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重温经典,共度读书时光。视障研究生董丽娜一边用指尖触摸盲文,一边用温婉的声音朗读,字正腔圆的电台音即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快送骑手丰全明在送单间隙坚持去图书馆借阅书籍,保尔·柯察金给了他坚强的意志。当他双手捧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读出时,也读出了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北大保安张广跃重读《老人与海》,正是这位坚毅的老人给了他偌大的精神力量。在清华大二女生朗读《荷塘月色》时,旁边的扬琴手与小提琴手的演奏着实营造了优雅甜美的意境,亦为诵读增色不少。闭上眼睛,跟随分享者的节奏,慢慢融入书中描绘的世界,何其曼妙,妙趣横生。这项活动与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朗读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朗读者》之所以成为当时的现象级作品,也离不开人们阅读求知的情怀。
有声书、电子书的异军突起,不断丰富着人们的阅读体验,使得手机成为最普及最广泛的移动阅读端。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书籍构建起来的文化命脉会一直延续,经久不衰,而其中孕育出的精神,也会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孔老夫子说,有教无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无关身份,不分年龄。最令人感动的,不是藏书如何丰厚,不是装帧何等精美,而是读书学习的精神生生不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方寸书本之中,打开广阔无垠的世界,与古圣先贤对话,与先驱楷模凝视,于俯仰间感受自然的瑰丽神奇,于细微处品味生命的恢弘可贵。
        书香润心,通达古今。愿我们不负时间的馈赠,泛舟书海,共同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                         作者单位: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