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消费观
◎齐永山
早年间有句流行语,逢到大年初二外甥们走姥娘家时都会提及,半是为空手走亲戚遮个脸,也半是为蹭饭吃壮个胆。原话就是这么说的:外甥狗,外甥狗,吃了不够拿着走。
说起来狗是最有人情味的动物了,要不然咋会把一个亲亲的外甥比作狗呢。后来农村的日子好过了,外甥们也长大了,再去白吃白喝就觉不好意思,便去路边小店有的捎上一二斤点心或蛋糕,有的提上一瓶酒,有的包上半斤茶叶……东西不在多,表个心意,总比空着手强,这样给姥爷姥娘、舅舅妗子拜年心里也就有了底气。
再后来,特别是近十来年,农村人也成了有钱人,花钱都一年比一年大方,消费水平不断升级,逢年过节便兴隆了农村的大小超市。
今年是狗年,正月初二,外甥们又该走姥娘家了。他们挤进各个超市,心里掂量着姥爷姥娘、舅舅妗子的喜好,首选的是牛奶、核桃乳、八宝粥等营养品;也有买点心、蛋糕的,但都成箱要;要酒也必成箱,选茶则必选最贵……过去和现在的外甥都是一样的外甥,只是现在条件好了。走最知己亲戚,不怕花钱。平时都忙,趁年节尽量送些好东西,想表的可是一年的孝心。
这些“外甥”身份的顾客最受商家欢迎,他们很少打价,买的东西也多。他们一般都挑着名牌拿,不是名牌也不要紧,但是东西要实在。他们注重的不仅是当时面子上好看,过后用着还要不被挑出毛病。可能外甥们的潜意识里还是想洗洗过去不好的名声,就怕没少花钱却落不出人来。
人都愿意为亲情而消费。现在商品够丰富的了,可这些“外甥”顾客还觉得不够挑选。他们有意避开一些明显“傍名牌”商品,对包装精美的礼品盒更是普遍不感兴趣。随着消费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他们已经开始更加注重商品的内在品质了。故为经营者计,商品的档次可以有高有低,但不能让人说有真有假;做成一个名牌难,但许多商品可以缩减质量外的成本,踏踏实实做成一个区域品牌,参与到当地市场的竞争,让买的觉得物有所值,让用的觉到实惠。
今年是狗年,在正月初二的上午,那些外甥们,不是在超市匆忙购物,就是匆忙行在走姥娘家的路上。希望在属于他们的这一年里,一路旺到底……作者单位:姜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