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惊昙
——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大隋王朝
◎杜吉民
开凿两渠
虽然隋文帝的仁爱公正之心换来了一场及时雨,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庄稼不会一夜长成。京城的物资供应依然紧张。隋文帝整天紧锁眉头思忖对策。经过与高颎、苏威、李德林等人商议,现在最紧迫的任务是调山东、河南的物资、粮食进京,以解燃眉之急。而解决运输困难的当务之急是打通水路,这不仅因为水路便捷、高效、省时省力,而且也有利于以后南北货畅其流,战略上的意义也非常大。前段时间,朝廷调动十三州的民夫从洛阳运粮,取得一定效果。但山高路远,道路不通,颇费周折:先要把米搬到船上,再从船上搬到陆地,再从路上搬到船上,走渭河到京城,耗费甚巨,颇费时日。隋文帝与大臣们商量认为,只有先打通渭河,才是最切实际的。
原先从洛阳运粮至京城,漕运有两个路段艰险难行。一个是从洛阳至陕州路段。黄河穿行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山高水险,特别是三门峡一段,神岛和鬼岛两大石岛耸立河中,把黄河横切为三段,黄河水必然也就分为三段,分别从神门、鬼门和人门奔腾而出,激荡于千仞峭壁之中,暗礁遍布,水流湍急,漩涡众多,漕船难通。运输时,只好从小平就转为陆运,以绕开三门峡,穿过崎岖的崤、函山路,把粮食运抵陕州,由此换漕船,通过黄河转运至潼关。这段路最为艰险。隋文帝先前派遣仓部侍郎韦瓒招募十三州运夫运粮,就是走的这段路。因当时急迫、危险性极强,特规定,能运粮四十石至常平仓的永远免其征戍,成本够高,决心够大。但还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招到运夫,运输过程中有不少船只船毁人亡,不少车辆民夫掉入山涧。
再就是从潼关至长安路段。这段漕运主要依靠渭水。它属地堑式构造,秦岭随着断层上升,而渭水则逐级下降,山高坡陡,大量的泥沙被雨水冲刷下来,淤积在河床,造成流浅沙深,舟楫难行,运粮船吃水深,就常常搁浅,甚至船翻人亡,每次运输都会发生人、船两空的悲剧。
隋文帝令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带领技术人员沿途勘察。宇文恺领命后,跋山涉水,沿途奔波,精心测量规划,一个月后,累得脱形的宇文恺拿出了方案,向隋文帝汇报。隋文帝望着疲惫不堪的宇文恺心疼不已。在陆路方面,组织人力拓宽整平路面,特别是在山涧陡峭的地方设置护栏,并打造适合山地运输的工具等。在水陆方面,鉴于潼关至京城的渭水河段长年淤积,淤泥深厚,且清淤后随时会淤积,加之秦岭段两岸高耸入云不利于施工,所以清淤不如新造。规划在渭河南岸新挖一条渠,引渭河水灌之。算下来用工不会比清挖渭河多,反而会收到漕运、灌溉双重之利,可以不用长期使用,不用经常清淤,有事半功倍之效。至于洛阳至陕州段,施工难度很大,用工量大,且十分危险,特别是丰水季几乎不可能完成,只能等待枯水季,视情况实施。
隋文帝听了奏报,频频点头,予以充分肯定。又和高颎、苏孝慈、郭衍商议细节后,做出决定:陆路由沿途各地的官府组织修筑。水陆方面在潼关至京城段开挖新渠,与渭水平行;洛阳至陕州段暂缓,待时机成熟时再修。但除特殊情况外,不得中止运输;在陕州修建仓库,以弥补这段线路运输缓慢的问题,提高运输效率;在沿线增加护栏等安全措施,保证民夫的生命安全。同时安排宇文恺负责工程的总设计,苏孝慈和郭衍负责工役和具体实施,迅速启动潼关至京城新渠开挖。
宇文恺他们领命后,迅速调集民夫,在潼关至京城三百余里的战线上展开开凿。由于设计合理,安排得当,又是以工代赈,加之百姓受旱灾困扰、物资粮食困乏久矣,所以得到了黎民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民工的工期也不太长,严格按照《开皇律》的规定时间进行轮换,民工的干劲很足,工程进展顺利,不到三个月渠已修成。这条渠引渭河水,经过新建的大兴城北面,在渭河南岸平原与渭水平行,西起咸阳,东到潼关,取代原先的渭河漕运。隋文帝非常高兴,将此渠命名为广通渠。隋文帝亲自到广通渠现场参加竣工仪式,对宇文恺、苏孝慈、郭衍及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给参与施工的民夫免除三年征戍的奖励。
此渠修成后,不但使得潼关到长安的漕运畅通无阻,而且还可向京城供水、灌溉渭南平原的农田,所以又称富民渠。
广通渠修成后,隋文帝派曾任尚书左仆射的赵芬这样的重臣,坐镇关东,亲领漕运事务,确保山东地区的物资财富源源不断运往关中。广通渠成了横穿东西的经济大动脉,“时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
以洛阳为转运中心,确保京城的物资供应,奠定了帝国繁荣的基础,在这段并不太长却充满艰险的运输线上,几乎集中了天下的财富,其数量及其惊人,成为决定国家兴盛的战略中枢。
隋文帝不甘做个“温饱型”的皇帝,他要做一个统一华夏、堪比三皇五帝的伟大皇帝。东西大动脉的开通,使京畿地区的物资供应得以丰富,但贯通南北的水运却没有。于是,在开通广通渠后不久,又开始开凿山阳渎。这条渠道南起扬州,北通山阳,大大缩短了江淮之间的交通距离,使得大批的人员物资能够迅速调动。这为江淮物资北运抗击突厥做出了贡献;同时,开凿这条渠也是为平陈作准备。隋文帝可谓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但隋文帝想不到的是,这成为他的儿子隋炀帝修建江南运河与通济渠的基础,给他的儿子和后世留下千古绝唱。 (待续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