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0 更新时间:2025-04-16

暗夜惊昙

——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大隋王朝

◎杜吉民

郑半城抢民女


        隋文帝一行风餐露宿向西跋涉,翻过太行山,沿汾河南下,来到了汾河岸边的临汾。这临汾地处太行山脉西侧,西邻汾河,属汾河谷地,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北齐时叫平阳,是防御北周的前沿和重镇,著名的平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役成了北齐败亡的转折点。
        隋文帝一行在客店住下后,看天色尚早,就出门看看街景。一行人来到街上,只见街上十分繁华,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繁多,有卖布的、卖馍的、卖肉的、卖菜的、卖鞋的、卖杂货的、磨剪子戗菜刀的、杂耍卖艺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响成一片。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侍卫们前后簇拥着文帝,生怕有什么闪失。正由北向南走着,南面一群人吵吵嚷嚷,不时传来叫骂哭喊声,做买卖的和街上的行人都停了下来,扭头向南看。见街上混乱,李云非常紧张,催促文帝回客店,文帝制止了他,继续往前走。只见几个彪形大汉拉扯着一个姑娘,往北走来,姑娘一边挣扎,一边叫骂。后面跟着一名白发苍苍的老汉,向着壮汉们苦苦哀求,估计是姑娘的爷爷。隋文帝示意李云前去询问。李云得令,拦住了这伙人的去路,作揖道:
        “这位官爷,这是怎么回事啊?”
        一位较瘦的年长大汉说道:
        “这位兄弟,不要问了,想必你不是本地人,你也管不了,你还是赶路吧。”
        “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问问。请你高抬贵手,放了这位姑娘。”
        “你吃了灯草灰,净放轻巧屁,你说放就放?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一位胖胖的汉子恶狠狠地说道。
        刚才那位年长些的汉子说道:
        “这位兄弟,不瞒你说,我们是郑老爷府上的,这老汉是王老倌,他儿子前几年战死,为给儿子发丧借了我们郑老爷五百钱,早已到期,他却拒不还账,我们拉他孙女抵债。”
        那老汉撅着白胡子说道:
        “各位有所不知,前两年我儿子战死,我借了郑员外五百钱发丧,发完丧后儿媳妇走了,剩下我和小孙女相依为命,这几年收成不好,加之家里没了劳力,一直还不上,借时说好一分的利息,现在却让我们还两千钱,哪能还得上啊,他们就强抢我孙女抵债,说是去做小。郑员外六十多岁了,我孙女才十二啊,她走了我可怎么活啊!”
        说着说着,已是老泪横流。听得人心里发酸,不少人淌下了泪水。但无人敢劝阻。
        李云说道:
        “人家老汉、女子不愿意就不要勉强了。这钱我替他还行吗?”
        那胖子说道:
        “你算哪根葱?敢管我们郑老爷的事?我们老爷说了,现在要人不要钱!”
        说着就拉着小姑娘向前走去。李云怕在闹市危及皇上的安全,也不硬拦,回头去保护皇上。
        人们看着郑家恶奴离去,议论纷纷:
        “太霸道了,人家还不起债,就抢人家闺女。”
        “和官府通着呢。”
        “他家可富了,这条街上都是他家的店铺,号称郑半城。”
        “真不要脸,一个土埋半截的棺材瓤子,偏要娶人家小姑娘,这不是作孽嘛。”
        经隋文帝批准,李云宣读口谕,通过州官才把小姑娘解救了出来。这下可好,州官、县官、分管的佐官、郑员外赔礼道歉、接受处罚自不待说,私访是访不成了,隋文帝只得公开身份向长安而来。


打土豪均田地


        连年灾害,特别是山东原北齐地方豪强霸占、兼并土地数量惊人;很多百姓投其门下,寻求庇护,偷税漏赋,致使国家大量的赋税流失,造成国库空虚,百姓贫穷,而个别豪绅却富可敌国;这让隋文帝深深震撼。更使人担忧地是,这些地方豪强无视王法,横行乡里,官绅勾结,包办诉讼、信贷、政务,甚至私设公堂、自设准军事武装,大有和大隋分庭抗礼之势,这严重动摇隋朝统治的根本,基层政权形同虚设,如果稍有风吹草动,会发生什么很难设想。这些都是隋文帝亲身经历,刻骨铭心。
        苏威和民部尚书长孙平根据隋文帝诏令,派人到各地摸排的土地和户籍情况,汇总后向隋文帝汇报,得出的结论与隋文帝了解的情况大体相近。
        原北周地区的农民依附豪强和偷漏租帛严重:“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方为一大户。”
        原北齐地区也不好。“豪党兼并,户口益多隐漏。旧制,未娶妻者半床租调。阳翟一郡,户至数万,籍多无妻。户口租调,十亡六七。”
        看来地方豪强的势力该消弱了,他们的气焰该杀一杀了。下诏罢黜汾州刺史王文,送交大理寺审理,追究王文及其他责任人牧民无方,纵容邪恶,官绅勾结之罪过。调查搜集郑员外郑耀祖称霸一方、残害百姓、横征暴敛的犯罪事实,对郑耀祖及其管家、家奴等四名主犯判处死刑,秋后执行。将其全部店铺、土地、房产没收充公,只留下几十亩田地和两个仆人给其老母亲使用,其他所有仆人遣散、流放。将赵州刺史张富贵降级为县令。对李善人的宅院、土地等所有财产充公;所有仆人、丫鬟遣散,对几名恶奴处以流刑。
        基层政权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基层官吏素质较低,好多不合格,对他们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基层混乱、豪强作威的原因。隋文帝诏布了由李德林起草的《开皇令》,规定:
        “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长,以相检察焉。”
        这完善了基层政权,解决了基层一盘散沙的状况。
        《开皇令》对土地的分配也进行了规定。主要就是减少土地兼并,实行耕者有其田。规定,田地分永业田和露田。永业田每丁二十亩,露田男丁八十亩,妇女四十亩,奴婢按良人标准给田。露田在年老及去世后要还给国家。永业田则要课种桑树五十棵,榆树三棵,枣树五棵,不宜种桑处,按桑田办法给麻田,永业田世袭不还。
        三长制的实行,对农村乡绅豪强把持乡曲借贷、纠纷等事务有了极大的限制和改变,也使均田制的实行有了执行的人员,使均田制得以进行。农民有了土地,农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人口减少了。但土地人口还是集中在乡绅手中,农村经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对乡绅的依附依然严重,乡绅豪强依然掌握着农村的经济命脉,国家的赋税也没有增加多少,国库依旧不充盈。看来农村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开皇令》规定,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疋,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在此基础上,还要服劳役。过了一年又修改调和力役,规定为;“减十二番每岁为二十日,减调绢一疋为二丈。”也就是要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绢由一匹减为二丈,力役由每年三十天改为二十天。在此基础上,将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改为二十岁。与北周和北齐相比,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实施后,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出现了很大的漏洞。
         (待续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