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9 更新时间:2025-04-09

暗夜惊昙

——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大隋王朝

◎杜吉民

罢免酷吏庸官


        教化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国力。当务之急是解决官吏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问题。
        隋朝的官吏结构成分基本是这几类:世袭贵族及子弟,武功授官,从北齐继承来的官吏,新加入统治集团的亲贵,“九品中正制”选拔的人才等,这些人良莠不齐,特别是以武功授地方官的人员,常常以管理军队的方式管理地方事务,手段过于严苛、简单,不顾及百姓的承受能力,弄得州县鸡飞狗跳,民怨沸腾,长此以往,将会激起民变。大隋处于豺狼环伺的环境之中,如果外患再加内忧将使大隋风雨飘摇。部分贵族子弟到地方后,专横跋扈,作威作福,疯狂搜刮民财,有的被地方豪强的“金弹”击中,成了地方豪强欺压百姓的帮凶。这些都让文帝十分头疼。各地的巡察报告、奏章雪片似地弹劾他们。
        襄城总管田式,立过大功。到地方后专以立威为务。每当敕书到州,先召狱卒,召集他们后,从他们中找几个重犯杀掉,然后才向百姓宣示诏书。难道皇帝的诏书是处死令吗?
        青州总管燕荣,选拔孔武有力的壮士作为“护法”,官吏有过失无论是谁,必先让“护法”诘问鞭挞。其他外县人员过境的先打再诘问,好多次把人打得露出骨头。致使其他州县的人员过青州地界,怕得要命。不怕盗寇,只怕燕荣,不敢在青州停留,马不停蹄,赶快过境。
        燕荣曾经下乡视察,见道边上有荆棘条,适合做成笞棰,就命人取来,要用它试验,就抓过一个士兵打了起来。被打人大叫:我无罪啊,为什么打我?燕荣对那人说:
        “先打,以后犯过错时给你免了。”
        过了不久,被打之人犯小过失,燕荣要打他,那人哀求道:
        “前几天你刚打了我,您许诺我以后有罪给免掉的,您忘了?”
        燕荣说道:
        “没有过错尚且打你,何况有错呢?”
        那人还是被打了。
        燕荣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好色。每到一处听说谁家的妻女漂亮有姿色,就到人家家里奸淫,无论百姓还是下属只要妻女长得漂亮都不能幸免,百姓官吏敢怒不敢言。
        文帝派考绩侍郎刘士龙巡察,奏燕荣虐妻、好淫、残暴。这样的官吏是国家的蛀虫,而不是国家的基石和栋梁;不是爱民的父母官,而是残害黎民的猛虎。隋文帝下令刘士龙彻查燕荣。刘士荣经过走访官吏、百姓掌握了燕荣大量的犯罪证据,确属罪大恶极,奏请文帝后,决定将其缉拿归案。燕荣自恃为朝廷立过大功,又有文帝的宠幸,在“护法”的保护下竟然负隅顽抗。刘士龙设法将其“护法”调开,将燕荣捉拿,押解进京听候发落。青州百姓官吏知道逮捕了燕荣,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举州欢庆,比过年还热闹,并强烈要求将其处死,以谢青州百姓。燕荣到京后,大理寺进行进一步审理,刑部进行认真复核,报文帝后,撤销其官职,押送天牢,秋后处斩。
        这绝不是一个燕荣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只要不取消以武功授官的规定,杀了一个燕荣会有更多的燕荣式官僚。不仅文帝看到了这一点,大臣们也开始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耿直而又有见识的治书侍御史柳彧上表:
        “以前汉光帝与二十八大将披荆斩棘,平定天下,及至功成名就、天下安定后,这些将领都没有担任职务。我拜读陛下诏书,要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和干子以前任赵州刺史时,老百姓用民谣嘲讽他道‘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和干子是行伍出身,骑马射箭、攻城略地是他的特长;至于治理一方百姓,听政断狱,则不是他擅长的。如果朝廷要礼待老将军,自可多赏赐些金帛钱财;如果让他出任州牧刺史,则会误国害民,损失巨大。”
        文帝看了后,非常赞同。和干子也被免官。文帝开始严肃官员任命,不再用官职来奖励功臣。“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确有地方治理才能的人才可任地方官,对不符合任地方官的军官,用奖金、爵位、勋官和其他待遇奖励其军功,不再任实职。
        不让武将任实职,怎样解决地方官缺职的问题?这是摆在朝廷面前的一个难题。

开科举制度


        建立健全选官制度。下求贤诏,从文官中选拔地方官、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贤士入职地方官、从现有地方官中逐级遴选。更重要的是实行科举制度,开皇七年文帝下诏规定各州每年向朝廷推荐三位德才俱佳的士人,参加全国考试,考试分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考试合格者,经过吏部诠选,就可任地方官。才能、品德和学识第一次和官职联系起来,为隋朝充实官僚队伍开辟了新的途径。更令隋文帝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制度影响后世一千多年,唐朝的著名宰相房玄龄就是隋朝开皇年间的进士,当然这是后话。用文帝的话说,就是要把天下的才俊囊括怀中,让天下的能人为大隋出力。这些措施,大大地缓解了隋朝官僚机构的用人危机,大大提高了隋朝官吏的素质,使文人治国向前迈进了一步,并开始制度化。


严格考核


        文帝的雄心远大,对官吏的工作效率要求也很高。为此,就建立起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着手建立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官吏的行为,进而提高办事效率。规定每年年底州刺史、县令及主要佐官要进京述职,文帝亲自听取汇报,并进行测评,分出优、良、劣,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升降。还规定,州县主要官员每三年、佐官每四年要进行调整轮换,防止官员在一地任职过久。朝廷设专门的考核部门、巡察部门进行日常考核和专门考核。
        前面讲到的酷吏燕荣的秽行就是被考绩侍郎刘士龙巡察时发现并拿到证据、被文帝下诏赐死的。
        房恭懿是吏部尚书苏威推荐的,被授予新丰县令,考绩时被评为三辅之最。文帝嘉奖他,赐布四百匹,他把这些布匹分给了家境穷乏的部下。皇帝知道后对他的做法十分欣赏,每月初雍州诸县令朝谒时,皇上见到他,必定把他叫到坐榻前,和他讨论治理地方的方法。不久,皇上赐给他三百石米,恭懿又把米分给辖区内的穷人。
        不久,文帝把他提拔为德州司马,在职一年多,吏部侍郎卢恺汇报说,房恭懿政绩是全国第一。文帝非常惊奇、高兴,正值全国州县官员到进京述职,文帝就当着全国州县官员的面表扬房恭懿:
        “如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百姓,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助,岂朕寡薄能致之乎!朕即拜为刺史,岂止为一州而已。当今天下模范之,卿等宜师敩之也。”
        将其提拔为海州刺史。
        对类似燕荣那样暴虐成性、腐败堕落、视黎民为草芥的劣官则罢免直至处以极刑;对爱民如子、兢兢业业、治理有方的房恭懿等能吏干员则表扬、宣传、奖励、提拔。这种实实在在的考核制度极大地震动了朝野,激发了地方官守土安心、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一改过去腐败萎靡、以欺压百姓为能事的风气,形成了蓬勃向上、政治清明的官场气象。         (待续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