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40 更新时间:2023-12-25

世上再无知心的诗人忘年交

——悼念高平先生 ◎王洪岳

        2023年12月20日傍晚,心里念想着要给高平先生的儿子、画家高山打个电话,因为自己最近由于忙碌而未能赴兰州探望高老,总有些心神不定。但当打开手机,因为我把高平先生的朋友圈置顶,所以首先看到是“讣告”二字,心里一惊。高平先生已经于中午仙逝了。顿时,我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哀痛全身心地袭来。
        去年年底,我就曾经和家乡文化界的朋友联系,想到兰州去拜望高平先生。今年10月份,他们实现了夙愿,拜见了高老。我却阴差阳错地失去了这样的机会。至今想来,异常遗憾,无可弥补了。
        作为家乡出来的文艺理论学者、文艺评论者,我上大学中文系时就关注到了高平先生20世纪五十年代的诗创作,后来在济南大学工作期间,还参与了一本《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撰,其中就有篇章涉及高平诗歌。可惜的是,这部书稿最终并没有出版,好几万字的手写稿也被弄丢了。后来时转势移,我到了江南工作。在浙江,艾青的故乡,再度接触到高平先生的诗作。他在90年代曾经来到艾青的金华市金东区老宅畈田蒋村参加过诗歌研讨会,而且两位大诗人是交往深厚的老朋友。我找来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阅读,对高平先生的诗创作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远在兰州的高老。虽然他的老家垛石镇白杨店村离我的老家马家店村仅有数公里,而且因为那里有我的姑奶奶和姨姥娘的后裔,春节时走亲戚就经常到该村。但我们相差三十多年的岁数和数千公里的空间距离,使我们一直无缘见面。机会终于有了,这就是2019年夏我接到了西北师大举办“当代中国文论本土化建构的经验与反思”的邀请函,便仔细准备了参会论文。11月上旬,我赴兰州参会。9日上午会议一结束,我立刻通过当时我与高老唯一的联系方式QQ联系他,不小心点击手机竟然打开了视频通话,但见手机中自己敬仰的大诗人高平先生正笑意盈盈地跟我打招呼,听说我在兰州就立即盛情邀请我到他寓所去见面。这天下午,在西北师大一位正研究高平诗作的学生陪同下,我辗转找到了位于雁南路天庆嘉园A区的高老寓所。到了他们的小区,在院子里我远远地看到一位高高身材的老先生,立刻认出了是高老,他也感觉到快步走来的中年人就是那个小他三十多岁的王洪岳。随后,我们来到他位于13幢楼2单元202室的家中。记得那天阳光很好,斜照进高府的会客厅。高夫人张秀年老师早已准备好了茶点和水果,寒暄之后,我与两位老人合影留念。我还到他的书房里参观。由于各地文友赠送的书刊太多,书架已经盛不下了,有的便堆放在书架下面。书架上挂着京胡,拉京胡、唱京戏,是诗人高平的一大业余爱好,而且由于有童子功,其造诣甚高。我还看到50年代初他获得西南军区贺龙、邓小平签名的文艺创作一等奖证书。在厅里的墙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参加全国文代会、中国作协会议时与国家领导人的大合影。博物架上有他喜欢收藏的好多精美的瓷质酒瓶。在沙发的对面墙上还挂着一幅较大的油画,那是他的次子、画家高山作的高平先生画像,这幅油画将高老充满睿智、洒脱和干练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更是使这不大的居室熠熠生辉。
        由于是初次造访,彼此又不熟悉,高平先生开头对我并不敞开心扉。但是,当我问及一个很重要的诗学问题之后,他老人家的思绪被我这个晚辈激发起来了。我们的交谈一下子就变得畅快起来,几乎毫无隔阂,我们顿有忘年之交的感觉。我到高宅时大约是下午2:30,到了4点多,我们的谈话已经有两个小时,考虑到高老已经88岁高龄,便要起身告辞,可是他老人家不让我们走,非得让我们留下吃晚饭。于是,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和高老,还有他的老伴张老师,三代四个人聊得不亦乐乎。我们从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谈到了高老后来被迫离开西藏到甘肃的经历,一直到改革开放,他被彻底摘帽,从此其创作进入了又一个爆发期,而且愈来愈深广。一个近鲐背之年的老诗人、老作家,面对同乡,和我谈及他在济阳度过的童年少年时代,愈近晚景,他说就愈想念家乡济阳。于是我们从故乡的风土人情,聊到了他和家乡的关系,他问了我最近返回山东老家的见闻和家乡的近况,我就自己所了解的尽量做了回答,甚至他谈到了想创作一部展现自己从5岁到13岁即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家乡白杨店村成长、求学,以及遭遇日本鬼子的一幕幕惊险的故事。在谈话中,他还关心社稷民生,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其话语无不透露出一个当代饱经风霜的大知识分子的伟大胸怀。我们更多地聊到了新时期以来他自己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电视剧、纪实文学,以及诗论、古代经典的今译等等创作。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我们下楼在附近一家饭店就餐。我知道高老喜欢中午和晚上要小酌一下,于是给他捎来了两瓶高度白酒。他从酒柜里顺手取出一瓶西藏朋友送他的青稞酒。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酒,就餐时我们的话题就转向了喝酒与养生。我问二位长辈,如何保养和锻炼的?没想到的是,高老答道,他从来不刻意锻炼身体,而是实行“三不主义”:一不锻炼,二不戒酒,三不讲究生活规律。当我迷惑不解时,他爽朗地笑着说:“你看我身体还可以吧!我正式离休后就是随性地生活。一般晚上栖在床上看手机、刷看信息、听各种新闻,往往过了夜间十二点才睡觉。我年轻时酒量很大,在西藏拉萨当两条公路(指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交汇通车典礼时,我一激动就喝了四五斤白酒,还率性地跳进了一条河沟里。结果伤风感冒而病了一场后,酒量锐减,但还是能喝个二斤没问题。现在老了,每天两顿喝二两左右白酒,舒筋活血,整个身心舒泰。”我终于明白老先生的养生之道,有些老庄之风,不像有些离休退休老干部那样谨小慎微,而是顺乎自然生命的规律,小酌微醺,满含养生健康之道。他还告诉我,他已经完成了关于《易经》、清人咏藏诗词选注等书,还想把《老子》进行一番“诗译”。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大诗人,在跟我聊天时,对很多自己的遭际和历史已经看得很淡然了。他的文学成就也早已被写入各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甚至英国剑桥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都有关于他的《大雪纷飞》等代表性诗作的论述。和这位家乡走出来的文学大家的谈话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5个半小时。两位老人还执意要把我送到公交车站。挥手告别,相约再见。
        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多月后新冠肆虐中国和全球,一晃就是三年。这期间,高老通过微信几乎每天都跟我联系,有时候他连续发几条消息,有时候发来他刚刚创作的“两行诗”。四年多时间里,我们的微信联络信息竟然达到了四五千条之多!仅从今年3月份起,我们的联系就有近千条。他在今年3月22日,给我发来了他撰写的《怀念怀中》一文。徐怀中先生是高平先生早年的战友,原总政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平在文中称“我的兄长、战友徐怀中同志,于2023年1月2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3个月又23天。他的作品我全都看过。”徐怀中也是军艺文学系的创系主任,山东作家、诺奖获得者莫言的恩师。高老这篇短诗文写于2023年初即2月3日,没想到的是在岁末,他老人家竟然亦驾鹤西去了!我痛失忘年交的良师益友!从此世上再无诗人高平!呜呼哀哉!
        在近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除了微信、电话联系,高老还给我邮寄了他创作的大部分著作,我又从孔夫子旧书网购买了早已绝版的高平先生的作品,搜集全了他所有的诗集、评论集、小说(集)、散文集,乃至他的歌剧剧本、油印的旧体诗集等著作,并认真阅读、研习。大家都知道高平是著名的诗人,其实他还是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涉及短中长篇,影响最大的是《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曾被《亚洲周刊》评为2010年度全球华文十大小说之一,被《作家文摘报》评为“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该作以高超的叙述艺术水平和诗化唯美的风格色彩而成为文学界的畅销书。我通过研读高平先生的所有创作集,撰写了四五篇论文或评论,还有七八万字的高平研究的文稿。就在今年8月份,我到威海参加山大文学院组织的“2023中国小说论坛”,提交了一篇题为“论高平历史小说创作的诗化特色”的论文,并将会议消息发给了高老。他希望看到文章全文,我随即于8月25日早9:51将文稿发给了他。这是我们联系较多的一天,共有20天互相交流的信息,主要是就我的这篇文稿之事。他在晚上17:17发我微信,竟然称:“大作‘特色’一文初读了,您不但是全面评价了我的全部小说创作的第一人,而且见解独特而深刻,为其他评论者所不能及。可谓知我者洪岳也!看来你我前世有缘,今生显现。”这让我很是激动又惶恐。先生如此把我当成知音,我实在有些惭愧。我随后回复他曰:“故乡有您和您的丰厚美丽的作品是我这个后生晚辈的荣幸!研习您的作品时常感到幸福快乐,有时又感到焦虑、痛苦!加起来就是丰富之感受!(鲜花)”他于2023年1月9日给我邮寄了他新出版的小说(集)《济水村》。这是一部描写家乡济阳历史和民俗文化的长篇小说(还有另外两部中篇小说《现代供养人》《文成公主外传》)。越是了解高平先生及其创作,我就越发感到济阳这片古老大地的神奇和厚重。正是她为高平这位大诗人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审美、文化和伦理的基础。我深深地为这位济阳籍的大诗人、大作家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他的微信朋友圈最后一条发布于2023年12月6日19:24,是关于我此前刚刚发朋友圈的一个“文件”,即我三年前在南京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归来的诗人”高平文学创作的现实关怀及元现代特点》,最近才刚刚发表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通过微信,我们交流如何将PDF文件转发至朋友圈。这也是他和我的最后一天的微信来往。高老的这种学习精神直到生命的终点,还那么强烈。所以,他能够在年逾古稀学会了用微博、博客、微信等最新通讯媒体。也因这种新媒体而开始创作、传播、发布他的一种诗的新形式——两行诗。早在2011年,他就出版了这种诗体集《闪念》,序言即由他的老战友徐怀中撰写。在高平先生的晚年,他从早期的颂歌诗人、西部诗人、新边塞诗人、归来的诗人,转变为一个强烈关注和思索家国现实,追问人类命运,探索人性奥秘,求解存在哲理的诗人思想家或思想家诗人。从他和我通过微信和电话的交流中,从他近年来通过微博和微信发表的3650行“两行诗”中,从他发表在各地报刊的诗文中,我们会发现高平先生这种有意无意的创作转型及其重要意义。
回顾和高平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追忆他高尚、善良、敏锐的诗性情怀,我的心中充满了美好和痛苦伴随的情愫。高老逾九十年漫长而坎坷的人生,逾八十年曲折而不断精进的创作之途,终于到达了他的光辉的终点。他的四十余部诗文集及学术著述,是留给世人至为珍贵的精神和艺术财富,更是给家乡济阳的无价之宝。
        纵观高老的一生,拙拟挽联“诗文剧评论 诸体皆大家;说唱奏撰书 艺界全才翁”,以致哀思。
        安息吧,敬爱的高平先生!
作者系济阳街道马店村人,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