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42 更新时间:2023-05-10

济阳与济阴

孙厚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国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行政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郡县制度,最初全国分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制的调整,全国的总郡数最多达到46郡。郡设郡守,郡守之下有郡丞、郡尉、监察吏等。郡下设县,万户以上人口为大县,设县令,万户以下为小县,设县长,县令或县长之下又设县丞和县尉,也与上级政权一脉相承。县以下以乡、亭、里为单位,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并设各级官员加以管理。
        在全国设置的36郡中,有一个郡名为齐郡,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中部。当时在齐郡中设置了著县。据民国《济阳县志》记载:“邑为故著县”。意思是济阳属著县地。著县建制后,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宋到北齐时,著县撤销了县级建置,并入了临邑县。这样,著县从秦设置到北齐撤销,存在了近八百年的时间。著县撤销后,在隋、唐、五代的三百多年间,今济阳县的大部境域划归临邑县,仅东部边缘地带先属菅县、朝阳县,后属临济县,再后属章丘县,因为临济县在宋代初年并入了章丘县。
        12世纪初,北方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即后来的金太袍)于1115年建立了金国。金国建立后,强势进入中原,于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攻陷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强逼宋朝政权南迁,这样,淮河以北地区大部沦为金国所有。1127年,济南知府刘豫降金,1129年刘豫调往东平府,他的儿子刘麟接任济南知府。当时,北方各地都纷纷自然起兵抗金。山东一带战事频繁,又加上连年闹灾荒,致使百姓被逼铤而走险。据明万历《济阳县志》记载:“良民为盗者十室而九。”当时临邑县地域广大,不仅拥有今临邑县的境域,而且南到鹊山,东到今济阳的全境。因当时形势混乱、管辖的境域又大,管理难度相当大,于是济南知府刘麟于1129年农历9月,报请金国批准。据乾隆《济阳县志》记载:“始割章丘之标竿镇及临邑县故著置济阳县,属济南府。”因县境地处济水之北(因水北为阳),故命名为济阳。济阳置县后,康端出任济阳县第一任知县,崔实为主薄(管理全县文书的佐官),刘虎臣为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事务的佐官),县城设在标竿镇(今济阳县城),于金太宗天会七年农历十月七日(1129年11月20日)济阳县正式建立。济阳县时属济南府。
        元代,济阳县属中书省济南路,明、清两代属山东省济南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济阳县属山东省岱北道,次年改岱北道为济南道。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后,济阳县直属山东省。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七月,抗日民主政权冀鲁边行政区,将济阳县和齐河县合并为齐济县,属冀鲁边行政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一月,齐济县撤销、恢复了济阳县,济阳县时属渤海行政区二专区,同年十月,惠(民)、济(阳)、商(河)三边县建立,济阳县的七区和八区划入该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二月十日杨忠县建立,济阳县的白桥和仁风两区划归该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五月十七日,杨忠县更名为惠济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8月15日撤销渤海行政区二专区,建立泺北专区,济阳县属泺北专区,1950年4月15日,惠济县撤销,白桥区、仁风区与临河区回归济阳县。1950年5月9日,泺北专区撤销,济阳县归属德州专区。1950年5月20日,孙耿区、二太平区由齐河县回归济阳县,1956年2月24日,德州专区撤销,济阳县归属惠民专区。1958年12月29日,济阳县并入临邑县,属聊城专区,1960年秋,改为淄博专区。1961年10月5日济阳县恢复建制,属德州专区,1978年7月1日德州专区改称德州地区。1990年1月1日,济阳县划归济南市,为市管县,2018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划区,由市管县调为济南市的一个直属区。2018年7月9日,崔寨、孙耿、太平三个街道办事处划归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代管,但济阳区的境域版图不变。2020年7月11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济阳县撤曲堤、垛石两个镇,将这两个镇划为街道办事处,现在济阳县辖济阳、济北、回河、曲堤、垛石五个街道办事处和新市、仁风两个镇。
        济阴是在公元前144年设置的,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变迁,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在历史上则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地方。
在西汉吴楚等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的军队,立功后而受到汉景帝刘启的恩宠。后因未能立为太子而反叛朝廷,被挫败后,不能再参与朝政。公元前144年,刘武去世,梁国被一分为五,其五子刘不识被封古曹国地,因北济水横穿北部东流,赐济阴王,建济阴国。辖定陶、冤句、吕都、葭密、鄄城等九县。刘不识去世后,济阴国改为济阴郡,汉武帝刘彻时期,济阴属于兖州辖六郡国中的一个郡。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汉宣帝刘询封皇子刘嚣为定陶王,改济阴郡为定陶国。甘露四年,定陶国再改为济阴郡。西汉中后期频繁而长时间的黄河水泛滥,造成人烟稀少,同时也使得济水河道堵塞。汉成帝刘骜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的黄河水灾,使境内多数郡县名存实亡,甚至废弃。公元前25年,山阳王刘康改封为定陶共王,济阴郡改为定陶国。刘康死后,其子刘欣继承定陶王位,刘欣称哀帝后,废定陶国为济阴郡。其后,曾征发陈留、济阴五万人在定陶为其母丁太后修筑大墓。汉平帝刘 衎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封其同乡轻车将军孙建为成武侯,王莽建立新朝后,年号为始建国,遂改成武为成安,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赐封其族兄刘顺为成武侯,成武是当时最富裕的地方,东汉光武帝刘秀八年(公元32年),成武改为县,仍属济阴郡。
        东汉初期,济阴被刘永占踞。刘永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刘秀又把济阴郡改为定陶国,改国后不久,又改为济阴郡。辖定陶、冤句、成阳、离狐、廪丘、单父、成武等十县。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刘长为济阴王。在济阴郡的基础上,划入离狐、陈留,建立济阴王国。刘长死后,又改为济阴郡。东汉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太子刘保被废,贬为济阴王,立济阴国,公元126年,济阴王刘保由宦官孙程等人立为皇帝(汉顺帝),济阴改为郡。公元151年,跋扈将军梁冀逼迫东汉桓帝刘志赐封定陶成阳。这样,济阴郡基本上就归梁冀所有了。东汉桓帝刘志为了谋杀梁冀,重用宦官单超等人,结果引发了内乱和黄巾军起义。这一时期,任济阴太守的是中常侍单超的弟弟单匡。东汉末年,曹操借攻打黄巾军占踞济阴。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屯兵鄄城。与袁术、张邈、吕布等人进行地盘的争夺,最终在兖州建立了根据地。在鄄城,至今还保留有明万历年间重立的曹操屯兵鄄城时修的亘古清泉碑。曹操迁都许昌后,任命亲信程昱为尚书,兼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之事。公元212年9月,东汉献帝协封皇子刘熙为济阴王,从此,济阴复为国。《三国志》认为曹操“受魏公,魏王之号,皆(董)昭所创”。董昭是济阴定陶籍的谋士。而曹丕的谋士吴质也是济阴人,曾为曹丕争太子之位立下大功。魏国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济阴又改为郡。公元230年,济阴又复为国。次年又为郡。晋朝时,济阴郡改为济阳郡。
         公元399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设置济阴郡,属兖州。公元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灭南燕,济阴回归东晋。公元423年,济阴再归北魏。公元430年3月,济阴回归于宋。一年后,这片疆域又被北魏占领。公元457年,宋孝武帝刘骏设济阴郡,北魏济阴郡管辖成武丰县和离狐三县。公元461年,北魏文成帝拓跋睿封其弟拓跋小新成济阴王。史书记载,拓跋小新成很有谋略,库莫奚侵扰,拓跋小新成率众讨伐。拓跋小新成在军营中设置了很多毒酒,等到库莫奚的兵马快要到达的时候,便弃营而去。库莫奚的士兵见到美酒,喜不自禁,争相饮酒,结果不死即醉,拓跋小新成率众反击,抓获了很多俘虏。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兖州移至于济阴郡定陶,为西兖州,管辖沛、济阴二郡七县。公元578年,此周改西兖州为曹州,管辖济阴、濮阳二郡八县。公元580年6月,上柱国大将军尉迟迵反对杨坚而造反。尉迟军大将檀让攻克济阴,占据了曹州。杨坚出兵镇压,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于仲文大贩檀让军,活捉了尉迟迵所任命的曹州刺史李仲康。
         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割定陶、乘氏两县地设置济阴县。公元607年,曹州存在大约三十年后改为济阴郡。公元613年3月,济阴人孟海公在周桥(今定陶县以东)聚众造反,队伍迅速发展到三万余人,控制了今曹县、定陶、成武一带。隋炀帝杨广被杀后,孟海公自称曹州宋义王偏安一隅。公元620年,窦建德率军攻陷济阴城,孟海公战败而降。窦建德、孟海公西援王世充,在成杲被李世民击败,孟海公被俘杀。公元621年,李渊又将济阴郡更名为曹州,管辖济阴、定陶、冤句、济阳等县。李世民东征讨伐徐园朗时,曾驻军曹州济阴县和麟州巨野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定陶并入济阴县,济阳并入冤句县。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济阴县有一位李姓女子,自称通鬼神、会相面、能治愈百病,当时的人都非常崇拜她。唐高祖李渊令人把她召到京城。李姓女子经常到开府伙同三司罗艺家走动,有一次,她对罗艺的妻子孟说:您有贵妃相,当母仪天下,孟听了以后非常吃惊,让她又为罗艺相面。她仔细地端详罗艺的相貌说:“妃之贵由于王,贵色且发。”于是,她就游说罗艺造反。孟对李姓女子的话言听不二,就怂恿罗艺造反。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发动宣武门兵变,罗艺预感不妙,听李姓女子之言,就想举兵造反,结果被李世民挫败,一家人与李姓女子一起被斩。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曹州为济阴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曹州,管辖济阴、乘氏、成武、冤句等六县,济阴郡从此不再设立。
        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六年(1166年),因河患,乘氏县并入济阴县。1168年,黄河洪水泛滥达一年之久,金人不予治理,济阴县被迫迁于今菏泽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因水患影响,撤销了济阴县,从此,济阴县永远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作者系区退休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