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92 更新时间:2017-12-22

南京血证

——约翰·马吉和他记录日军暴行的真实影片

        位于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有一架16毫米的贝尔牌摄影机。通过这架摄影机拍下的日军暴行影像资料,每天都在纪念馆里循环播放。这是留存至今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它的拍摄者是美国人约翰·马吉。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约翰·马吉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兵临城下

        1938年1月19日早晨,美国牧师乔治·费奇登上了南京开往上海的日本军列。他的驼毛大衣衬里内藏着绝不能被日本人发现的8卷胶片。这一趟,他最重要的使命便是将这些胶片安全送出南京。
        令费奇紧张不已的胶片,到底记录了什么内容?事情还要从胶片的拍摄者约翰·马吉说起。
        1912年,作为美国圣公会的牧师,28岁的马吉被派往中国南京。自此,他在南京一干就是28年,他平静的生活最后被战争打破了。1937年9月,马吉拿起一台家用小型摄影机,第一次把镜头对准了空袭下的南京。摄影机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极其罕见,马吉的摄影机属于教会。此时,在他举起的摄影机镜头中,南京城浓烟四起,建筑成为一片废墟。12月12日晚上,在给妻子的信的末尾,马吉写道:“枪声逐渐稀落,我猜想中国士兵的阵地被占领了,或是他们被缴械。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

胶片上的暴行

        12月13日,几乎就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第一天,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以下简称“红十字会”)成立,筹备此事许久的马吉出任主席。马吉和他领导的红十字会,初衷是对伤兵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可是,马吉很快意识到,残暴的日军不仅阻止他们救助伤兵,而且还对无辜的平民举起了屠刀,抢劫、强奸、屠杀每天都在发生。
        马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恐怖。他频繁地进出金陵大学医院,在这里,他看到了肚子上被刺了四五刀的七岁男孩尸体、全身被刺伤28处的孕妇、被刺伤后又被浇上汽油烧伤的男子、脑壳被砍连脑子都露了出来的伤者……这些惨不忍睹的外伤病患,后来都成了他拍摄影片的主要对象。
        “1937年12月16日,上海路。中国妇女下跪请求日本士兵不要杀害她们的儿子和丈夫,他们仅仅是因为被怀疑当过兵而被无情地驱赶在一起。成千上万的平民也被这样用绳索捆绑起来,驱赶到下关的扬子江边、众多的小池塘边和空旷的场地上,在那里他们遭到机关枪扫射、刺刀砍杀、步枪齐射,甚至被用手榴弹处决。”这是南京沦陷后约翰·马吉拍摄的第一段影片的解说词。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震惊,不到一分钟的画面里,镜头竟然晃动了好几下。
当时的环境下,马吉不得不选择“偷拍”的方式,哪里才能拍到日军暴行且不被发现呢?12月22日,他终于发现了合适的拍摄地点——金陵大学医院。这天,马吉在医院见到了19岁的李秀英:她怀第一胎已经6个半月。一个日本兵要强奸她,她进行反抗,因此被用刺刀狠狠刺了一通。她的胸部和脸部被刺伤19处,腿上挨了8刀,下身挨的一刀有2英寸深,她在被送进鼓楼医院一天后就流产了。
        从1937年9月最早的空袭镜头算起,到1938年4月,马吉一共在南京拍摄了105分钟的影片,其中大部分都拍摄自安全区内。马吉也拍摄了一些安全区范围外的场景,最详尽的案例就是8岁女孩夏淑琴的受害经历。12月13日,约有30个日本士兵闯进门东新路口5号(今中华门内新路口5号)的一座房子里。房子里住了哈家、夏家两户共13口人,除了8岁的夏淑琴和她4岁的妹妹之外,其他人全部被日本兵杀死。

胶片再现

        马吉意识到,只有尽快将真相大白于天下,日军的暴行或许才有可能在世界的谴责声中停下。他要找一个可靠的人将影片带出南京,这个危险的任务最终落在了乔治·费奇身上。
        一到上海,乔治·费奇立即赶到柯达公司。影片剪辑后由柯达公司制作了4份拷贝,一部送给了英国女传教士穆里尔莱斯特小姐,一部给了德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罗森先生,一部辗转送到了美国国会,最后一份由费奇后来带回了美国。马吉胶片上的南京真相,终于开始在世界各地艰难地传播。
        1938年5月,马吉回到美国休假,带回了更完整的影片,但由于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态度不够强硬,影片最终并没有在美国引起足够的重视。
        1946年东京审判期间,62岁的马吉出庭作证,陈述了他历经的种种日军暴行。他的影片也曾被提及,但不知为何,最终并没有在庭审中播放。这次审判之后,马吉的影片似乎都被淡忘了。
        1991年8月,在时任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邵子平的推动下,马吉的儿子从家中地下室里存放的父亲遗物中,找到了当年拍摄的胶片拷贝和那台16毫米摄影机。马吉的胶片终于公诸于世,且反响巨大。2002年,马吉的儿子把胶片和摄影机,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953年,约翰·马吉在美国离开人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假如再活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