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触动官僚集团利益
范仲淹反腐:一家哭比万家哭好
宋仁宗赵祯在1022年登基后,外部,西北的西夏逐渐强盛,北邻辽国虎视眈眈;内部,张海、郭邈等农民起义一呼百应,吏治腐败无能。内外交困的仁宗不得不考虑改革了。此际,他想起了范仲淹。
此时范仲淹已经50出头,几上几下,历尽坎坷。但由于他清正廉洁,担任地方官政声卓著,尤其是在陕西前线率领军队遏制了西夏攻势,声望越来越高。诸多官员称他是圣人。
很快,范仲淹写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交仁宗,仁宗以此为基础开始改革,即“庆历新政”。而新政的重点,是干部制度改革。
宋代当官的路子五花八门,除科举外,还有门荫、纳粟等途径,导致冗官太多。每逢重大庆典、祭祀等时刻,为显示皇恩浩荡,皇帝会当场大批量批准干部子女或亲属、门人当官,此即门荫。有的干部子孙还是吃奶的孩子,也封了官。政府扩充军备、疏浚河流乃至赈济救灾,富人出来交钱交粮,也可以封个一官半职,此即纳粟。
范仲淹对此深恶痛绝,他首先主持起草《任子诏》等重要文件下发,限制干部子弟世袭当官。这为北宋官场输入了活力,但家人被断了官路的官僚们不断向仁宗恳求恢复旧制,用各种理由向仁宗施加压力。
一些大太监仗着大内威势,私自占据首都一些地区和很多肥缺单位的一把手位子,颐指气使,十几年不让位。范仲淹、富弼等商量改革,把这些地区领导人的任期定为3年。
同时,范仲淹派能干的官员明察暗访各级各地官员,发现和提拔有才干的官员,处分庸吏贪官。范仲淹每次看到据实调查的报告,就大笔一挥,把贪腐官员的名字抹掉。富弼说:“一笔勾了他容易,可你知道不知道他全家都在哭!” 范仲淹的回答成了历史名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思是一家哭总比万家哭强。
一旦动真格的重新进行利益分配,称范仲淹为圣人的官员就越来越少了,这就是人性。一批大官僚、地方官和大太监暗中开始串通,组织力量策划铲除范仲淹。一个办法是从模棱两可的经济问题入手,弹劾了支持新政的陕西地方官滕子京和西北名将张亢。还有一个致命的阴招,就是告范仲淹等人暗中组党,搞非法组织。
范仲淹因此逐渐失去了仁宗信任。此时,欧阳修写了一篇《朋党论》的政论呈交仁宗,承认朋党存在,还提出做皇帝的应当用君子之党、远离小人之党。此文本是为了驳斥保守派的攻击,却成为庆历新政决定性的转折点。朋党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再加上朝内外反对改革之声连成一片,仁宗下决心将范仲淹逐出了中央政府,庆历新政仅实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摘自《大众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