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78 更新时间:2021-03-29

中国茶疗法——白茶有何功效?

        中国人自古爱茶,茶文化深入骨髓。林语堂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苏东坡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陈可冀院士曾这样评价茶疗法:“考茶叶之用于医疗,范围甚广。银花茶及连翘茶之用于清热解毒,雨前茶之用于清虚热,车前茶之用于利尿,草决明茶之用于便秘,姜片茶之祛脾胃虚寒及受寒呃逆,都有一定之效验,后者更有我本人亲身有效的体验。”
        今天为大家介绍中国茶疗法中的白茶功效:
        白茶的品质特征是芽叶壮嫩,形态自然,白毫满披,汤色浅淡。主要品种有寿眉、白毫银针、白牡丹。性味:味甘、苦,性寒凉。归经:归肺、肝、胃、心经。
        白茶的功效有以下六种:
        一、止咳平喘
        白茶多色白,属中医五行的金,金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故白茶对肺部疾病治疗效果尤为突出。白茶能止咳平喘,用治肺热咳喘,痰色黄质稠。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称茶“去痰热”;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称茶“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 
        二、清热解毒
        白茶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用治咽喉肿痛、疔疮麻疹。
        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茶能“破热气,除瘴气”;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认为茶能治“恶疮”。明代有不少记载称茶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如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称茶能“消疮”,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更认为茶“能解百毒”。
福建省福鼎等白茶产区,自古就有采用陈年白茶治疗小儿麻疹、外感发热的习俗。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清代蒋介繁的《本草择要纲目》称茶“主治疮”;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认为茶能“除热治疮,除烦去垢”;费伯雄的《食鉴本草》认为茶叶“气清,能解山岚障疠之气、江洋露雾之毒……”现代中药专书亦记载了茶叶清热解毒的功效,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了一些现代药理,认为茶能“抗菌消炎”。
        三、平肝潜阳
        白茶有平肝潜阳的功效,可用治高血压。
        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民间有饮用陈年白茶,以治疗高血压。东南亚国家的一些药店,很早以前便把白茶作为药品出售。白茶有“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的称誉,一般存放四五年以上的已属陈年白茶。白茶与普洱生茶一样,存放多年而香味不退。白茶性寒凉,存放多年后,其部分成分转化为滋水补益之品,使得陈年白茶拥有滋水涵木的功效,能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高血压。肝阴不足,阴不制阳,以致肝阳上亢,出现高血压。肝阴不足主要由肾阴虚,肾水不能滋养肝木,以及气郁化火,内耗肝阴所致。白茶平肝潜阳,既能补肝阴之不足,又能使亢盛的肝阳得到抑制,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
        四、生津止渴
        茶叶能生津止渴,用治口干舌燥,渴而欲饮,或消渴多饮。与绿茶一样,白茶亦有良好的生津止渴功效。
        东汉《华佗神方》“以茶润喉”;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称茶“治热渴”;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认为茶能“去痰热,止渴”;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茶能“止渴”,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认为茶可“生津,破热气”,李梴的《医学入门》则称“茶茗苦,消痰热渴”。
        五、消暑利水
        与绿茶一样,白茶有良好的消暑利水作用,用治暑热伤津,口干咽燥,小便排解不利。
        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称茶“治伤暑”;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称茶“利水”;清代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杨时泰的《本草述钩元》都记载茶能“利小便”,蒋介繁的《本草择要纲目》称茶“利小便”“并能消暑”。
        六、健牙护齿
        白茶能健牙护齿,用于治疗牙龈肿痛、防止蛀牙。
        现代实验研究也证明白茶含氟量丰富,有抗酸防蛀的功效。古人从生活经验中很早已发现茶能固齿,并加以利用。元代李冶的《敬斋古今注》云:“漱茶则牙齿固利。”宋代苏东坡《苏轼文集》卷七十三《漱茶说》载:“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日本人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卷第五《治齿龈间血出方》载:“《经心方》齿龈间出血方:取茗(茶也)草浓煮汁,勿与盐,适寒温,含漱……”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