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3 更新时间:2021-03-27

古人观鱼的雅兴

        苏州沧浪亭“面水轩”(原“观鱼处”)、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北海公园“濠濮间”,都是著名的观鱼胜地。山川园林若少了游鱼,似乎就少了一份大自然的灵动。魏晋名士嵇康言“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唐代诗人刘禹锡曰“乐观鱼踊跃,闲爱鹤徘徊”,书写的正是观鱼之乐。古代画家亦爱观鱼,宋元以来不乏画鱼的名作,如刘宋《落花游鱼图》《群鱼戏荇图》等。
        鱼之美,尤以“鱼尾”最早被诗人发掘。汉代才女卓文君《白头吟》道“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赞许的是鱼尾浮现于水面的灵动之美。宋人还注意到,鱼尾之美与霞光之美是极为相近的,故常类比之,苏轼《游金山寺》曰:“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古人对鱼身颜色的观赏,则出现得较晚。至宋代,金鱼才进入杭州一带百姓的日常生活。如苏舜钦《六和塔寺》诗云:“松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苏轼云“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描绘的正是古人观赏金鱼的活动。据文震亨《长物志》记载,“鱼眼”“鱼纹”成为明代文人观鱼的乐趣之一。从“鱼眼”看,“墨眼”“雪眼”为时人所追捧,近似于现代所称的“龙种鱼”;从“鱼纹”来说,“落花流水”“莲台八瓣”“波浪纹”“七星纹”是时人追捧的变异品种。
        李白《观鱼潭》云:“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意思是说,观“鱼跃”需在日暮之际,月光之下,此时潭底的白沙与秋月遥相呼应,宛若仙境,而游鱼一跃,仿佛在水中作画,圆波处处,涟漪顿起。明代张谦德《朱砂鱼谱》还谈到,清晨、月夜、微风、细雨中观赏“鱼跃”,又别有趣味。
        庄子、惠子“濠梁观鱼”的典故,众所周知。庄子感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认为“鱼”在水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非常愉悦,惠子则质疑庄子如何知道“鱼”的感受。这场论辩以庄子的胜利告终,“观鱼”也成为庄子追求逍遥自在生命境界的象征。
        历代文人多以鱼喻人,借“观鱼"表达超越世俗之志,归隐之情。隐逸诗人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云:“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言:“尽日观鱼临涧坐,有时随鹿上山行。谁能抛得人间事,来共腾腾过此生?”茂林山水间,仰观流云,俯观游鱼,体味自然之道。唐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曰:“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宋苏舜钦《沧浪观鱼》云:“瑟瑟轻波见戏麟,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可以说,观鱼安抚的是古人逍遥而不得,归隐而不得的心境。(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