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96 更新时间:2021-03-17

情系河滩柳

李增武

        俺们东辛村,原在黄河滩区(现已搬往新址),别看是个地图上看不清的小地方,在当地却是个小有名气的柳树王国。村民们同那些数不清的柳树一起成长、一起成材,有时拿当平常物儿,可有时又拿它当宝贝。
         不知是哪一年了,与一位林业专家在一块相聚时,曾向我介绍说,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有种植柳树的习惯。晋·陶渊明归隐田园时,曾亲手在他宅前栽种了五棵柳树,并在树下,终日吟诗翻读,竟留下“五柳先生”的美名别号。隋朝炀帝杨广虽是暴君,但也留下一些“善政”。号召植柳便是其中之一,他不光亲自挥锹植柳,还“恩赐”柳树为国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由此,柳树又称“杨柳”。在他的倡导下,几年时期,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河清堤固,生态良好。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号召遍植柳树,并写诗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他还总结出了一些植柳的经验,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末名将左宗棠,他在河西走廊曾留下“左公柳”的美誉。他在赴任陕甘总督导,见沿途“赤地如刹,秃山千里,黄河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自然他本人也率先垂范。携镐种柳。如此,河西走廊六百多里沿途共植柳26万株。原本一直是植树成为难的河西走廊,竟然变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清末诗人杨昌溪为此写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我们济阳植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大清河水“环抱如屏、水色溶溶浩荡无际,每秋清波静载酒、邀游不知身在尘世中也”。河之两岸柳树成荫,生态良好,孕育了两岸人民,也为文人墨客们提供了写(咏)诗作画的佳境。“济水澄波”即由此得名。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青铜瓦厢决口,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济水澄波”不复存在,但两岸的柳树依然顽强的生存下来。沿黄群众,依托滩地和黄河大堤仍钟爱柳树,广泛种植,既防风固沙,又美化了环境。
         听罢专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无形中,对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柳树,多了一份关注。在我的心目中,它增了值、升了级,由不曾理会到有了感情,面对一棵棵大大小小的柳树,看着顺眼、说着自豪、评着高尚。我注意到,还是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时候,村民们就天天念叨“五九六九、隔河看柳”。“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不觉间,春天真的来了。看世上都在万物复苏,而最先报告春消息的是柳色如烟,万条杨柳,正所谓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严冬过后,乍暖还寒,大多数植物还在大地棉被里睡觉,此时的柳,却已经开始苏醒。远看,即隔河看柳,已见满树像小鹅绒毛颜色。再眨眼时,已是“春风三月飘香絮,一夜随波化绿萍”。唐·韦庄《台城》诗云:“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东辛村的河滩柳、与诗中的“江”、“雨”、“草”作比较,何尝不是三者交相共融?河滩柳之景,同样构成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世界,衬托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一逢春必发的万千景象。
         童年时期的记忆中,东辛村的村内村外、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沟头河岸,浅湾空地……无处不长满大大小小的柳对,虽无统一规划,看起来有些无序,却生长得枝叶茂盛,大的有上百年的老柳树,几个人都搂不过来,有的则是刚出土的幼苗。村民的房舍都被掩藏在柳林中。1938年来鬼子时,他们从黄河大堤上向村内窥探,只见堤下有水、又不见村舍,误认为是黄河中的一个庄林孤岛,故由此东辛村免遭一劫。
         其实,东辛村的柳,既不是人工栽培的垂柳、枝柳、菠箕柳、木椅子柳,更不是专供人们欣赏的金丝柳、黄金柳,人们只称它是河滩柳。它长得高大粗壮、挺拔。每棵柳树都有它独特的风姿,它能在春天里绿润天下大地,能在黑暗的地下负重千年,是绝无尽有的“天下之材必有用”。河滩柳易栽易活,适应性强,一般情况下,勿须浇水施肥,只要不是盐碱地土壤就满足了。东辛村有了这些柳树的资源,感到很幸运,生活得很踏实,都认为这是上天赐给的,亲眼目睹的感受到,柳树多柴多,东辛村的家家户户从来不缺柴烧;春、秋季,村民们趁闲从树上均(方言)下很多多余的树枝子,围着自己的房舍扎起柴门和篱笆墙,除安全外,次年春天沿篱笆墙种上扁豆、丝瓜之类的秧苗,不用管它,供你吃菜半年不用到集上花钱去买;村民们修房墙屋、打家俱所用木料、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很少见有外购的;村民们如遇婚丧嫁娶、生病长灾花钱较多时,拉几根柳木头到集上卖或卖几棵柳树,即可体体面面的把事情办周到;荒年灾月,青黄不接时,想外出讨饭的村民,回头望望自家的那些柳树,看到了希望,就又却步返回自己的家,心想还有柳花,柳嫩叶嘛,何必舍家去流浪?柳树是河又防讯的重要材料,大水来临时,它在堤岸傲祝洪峰,可以促淤、固滩、护堤;还有,很少有人知道,在低洼处修房墙屋,甚至是墙楼,用鲜柳木做桩基,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坏。
         河滩柳除了那么多的功能外,它还铸就了滩区村庄的魂,绿了贫困村庄的貌,给沉睡的村庄注入了盎然的生机。树外,引来许多鸟类,它们冬季蓄锐,趁早争春,婉转动听的歌唱,给村民带来无穷欢乐。严冬到来,大群乌鸦,白天外出觅食,晚上来村里的柳林中栖处,临睡眠之前,它们群集在一起飞向天空,形成强大的阵容,与寒冷抗争(村民们称其老刮试风),遮天盖地,甚是壮观。夜间如有不测动静,它们竟能发出强烈的报警信号,提醒人们加强防范。1949年秋天,黄河涨水,淹没了东辛村。积水长时间不退,很多别的树都被淹死,唯有柳树依然柳荫重重,满目葱茏,那年出生的小孩子,就给他起乳名“柳孩子”、“柳妮子”。那年庄稼虽然淹了,但村民们还是挺有信心度过这次水灾的,说“咱滩有柳树这个宝,易种好活不怕涝,庄稼淹了不烦恼,收成不好树里找。”
         河滩柳,就是这样的“平民便柳”,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它仍在所有树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仍在诗人“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 腰”的笔下绽放。“佛教流传入中国后,大小寺院中的观音菩萨都是一手托玉瓶,一手以柳树蘸水,柳成为救苦救难的保平安象征。《群芳谱》曰:“柳,易生之木也”,“涌金门外柳如金,三日不见绿如荫。”白居易在《种柳三咏》中说“白头种三桂,早晚见成林,不及栽杨柳,明年便有茵”。宋·柳永的《雨霖铃》,把河岸之柳带进了千年词坛,“杨柳岸晚风残月”之诗句,充分抒发了他当时的心境。他站在河边柳树下,望着随风飘动的柳树,表达他晚风凄冷的寒心和漂泊江湖忧伤的感情。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更名闻天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另,杜甫的《腊日》有句“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也是歌咏杨柳的名句。当代老一辈革命家叶剑英和陈毅,也都写过咏柳的诗。如“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叶剑英游九星岩)。”堤柳低垂晚照斜,农家夜饭话桑麻(陈毅东征初抵高淳)。大概因为“柳”诸“留”意,汉代有“折柳赠别的”的习俗。英雄雷锋,他则给柳树注入了时代精神,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都能活,永远跟人民在一起,”体现了他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
        举头望柳树,低头思柳情。河滩柳与其他柳的存在为大自然所赐,它的易活不累,适用价值之大,值得人们爱它、崇它、保护它、发展它。童年时期,不曾远行,因为欣赏河滩柳,经常独自一人站在黄河岸边观察那些柳树的各种形态。晴和日丽时,它是那样的平和,大地被黄河水淹没时,它是那样的从容,狂风暴雨时,它竟然,使出全身解数,舒展开浑身筋骨,时而伏地,时而推高,与暴风雨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实在是令人敬佩。
        遗憾的是,现在人们不像以前对河滩柳那样的珍贵,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强,再就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不再向以前那么需要,加之无序砍伐,价格下滑等多种原因,致使东辛村原来的河滩柳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其实,村民们的心里仍然充满信心,他们觉得,已经失去的乡愁不能复制,但可以超越。随着黄河国家战略的实施,在不久的将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面貌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民期待着的“满街杨柳绿如烟”的景象也一定能实现。
        自从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沿黄各省和济南市领导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市委、市政府为此作出了示范定位,描绘了“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发展格局,沿黄各单位“千帆竞发”,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竞赛热潮。在优化沿黄环境的规划中建设绿色长廊是一项重要任务。鉴于柳树易成效的属性,并兼有扮美和利用价值的双重作用,大量植柳成为首选。自2002年启动标准化堤防建设以来,就对黄河两岸提出披绿衣活动,植树成为每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黄河两岸构筑起防风护堤的绿色屏障,也成为人民群众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在“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加快绿色生态这一重要一环,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让黄河两岸更添“绿色动力、更显生机盎然”,相信一个包括柳树在内的新绿色时代将会很快的到来。据当地媒体及各方面信息了解到,区政协对“乡愁”的保护极为重视。他们遵照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对“乡愁”的保护,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论证提出了很多的建设性意见,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同,为柳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不忘使命责任,主动作为,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相信只要政策落实,林权稳定,不再无序砍伐,森林的复盖率一定能不断扩大。早在2014年咱济阳为承接济南北跨的需要,就提出了“打造中国柳树之乡”的号召,在当时,仁风镇率先重范,带头响应,发动群众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柳树育苗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柳树苗生产基地,许多外地客商都知道济阳的柳树苗虽是分树种,但耐湿耐干、易成活、生命力强,适应各种环境,同时枝叶翠绿,姿态优美,是比较理想的品种,因此畅销各地,由此亦成就了本县的柳树的发展,尤其黄河滩区沙化土地严重的地方得益更大。但几年下来,那种热度似乎渐渐凉了下来,至使目前全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河滩柳,本土生长的乡土平民便柳,我和村民们就喜欢它的易栽易活,耐旱耐荡,不计较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不抱怨生长环境的不佳、不公,挥到哪里哪里就成荫,不卑不亢、不屈不挠,永远朝着向上的目标,一寸一尺,竭尽全力向上向高攀登,直至长得高大粗壮,不求索取,只求奉献,值得敬佩和赞美,并非为此布道。“道法自然”希望并衷心祝愿“中国柳树之乡”这一品牌实至名归。作者系区人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