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边县委第一任书记丁润生
孙厚德
1944年,根据抗日战争发展形势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打破日本侵略军的割据,更好地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渤海区二地委根据上级的指示,在济阳、商河、惠民三县的结合部,割原属济阳县的七区(白桥)和八区(仁风)两区,商河县的二、三、四区,惠民县的三、四区和九、十区,北起商惠公路,南至黄河北岸,东、西以划入的村庄为界,新建三边县。县城设在仁风镇。时任惠商县委书记丁润生(此时已化名赵元明)被调新建的三边县担任县委第一任书记。
丁润生、原名丁洪泽、字润生,后化名赵元明,1913年农历6月13日生于山东省无棣县白桥乡小马甲村。父亲丁德章,是个老实忠厚的庄稼汉、全家六口人,全靠他一个人干农家活维持生计。赶上丰年,还能勉强度日,灾荒年景,经常缺粮断顿揭不开锅。就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全家还是忍饥挨饿,吃糠咽菜省出点钱来供丁润生上学。青少年时,先后在无棣县第一高小、惠民四中,曲阜师范学校读书。1935年“一二、九”运动发生后,济南的学生全面罢课,曲阜师范学校的进步学生接到罢课宣言后,立即进行研究,并决定积极响应号召,发动全校师生于第二天全校罢课,选出学生代表,召开大会,散发传单,声援济南学生的罢课斗争。丁润生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在活动中渐渐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思想,经常与几位较好的同学一起学习、研讨国家大事。地下党组织发现并注意到丁润生的进步言行,经常秘密和他联系,送他一些进步书籍。他怀着寻求真理的强烈愿望读完了“资本论”,经过党组织的引导,使他走上了革命道路。1936年6月,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入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济宁分院,毕业后,被派往商河县二区(龙桑寺)乡村学校任教务处主任。
1937年3月,中共鲁北特委宣传部长赵明新来到龙桑寺,介绍丁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丁润生一方面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方面秘密的在学生中发展新党员。8月,在发展党员的基础上建立了龙桑寺党支部、丁润生任支部书记,同月,又在龙桑寺成立了中共商河县委,渤海区二地委任命丁润生为中共商河县委第一任书记。
以丁润生为书记的商河县委,利用龙桑寺乡农学校这块阵地,创办了《游击队》报。他亲自撰稿、刻版、印刷,在群众中散发,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唤起人的觉悟。同时,丁润生借乡农学校开设培训班的有利时机,着手组织建立抗日武装,通过一个阶段的积极工作,在基本掌握了乡农学校的100多人和30多支枪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抗日队伍,为把这支队伍带走,他专程赴无棣向鲁北特委书记于文彬汇报,于文彬随即派刘青林协助丁润生把队伍带到无棣集结,丁润生、刘青林在返回商河途经阳信时,被顽军逮捕,武装集结未能实现。丁润生被捕后,敌人对其严刑拷打,受尽了各种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吐露一点实情,保守了党的秘密。一个月后,经过党组织多方营救才释放出狱。
1937年11月,丁润生出狱后,调无棣县委任宣传部长。与石景芳等在无棣县西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3月,丁润生随武装部队被编入第三十一游击支队长第三路军,任三十一支队政治部总务科长。5月,三十一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六支队,丁润生又调任中共庆云县委书记(对外叫平津办事处)。这时,县委和县政府刚成立不久,迫切需要培养抗日骨干力量。丁润生和周砚波、于梅先等举办了“抗日教师训练班”。从各地集中了三百多名爱国知识分子进行“共产党的性质任务”,“社会发展史”,“无产阶级革命是必然规律”等教育。丁润生亲自给学校讲课、并结合当时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必胜,不战必亡”和“中国的前途必须走苏联的道路”等道理。还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讲如何搞好民运工作的经验,并通过大力揭露日寇侵华罪行,激发学员的抗日热情,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念。训练班上的这些学员,后来经过党的培养教育,大部分成为庆云县和邻近各县的抗日骨干力量,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广泛开展。11月,日寇侵占了庆云县城,党组织转向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丁润生坚持宣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思想,坚定了人们的抗战信念,并发动群众经常骚扰打击日伪军。
1939年初,日寇回师进行大扫荡,重兵入侵沧县,攻占了中共沧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圣佛镇,气焰非常嚣张,使沧县党组织、民主政府和地方武装遭受到了很大损失,党组织活动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不得不暂时乐陵县境内以避敌锋芒。值此困难之际,党组织又调丁润生到沧县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到任后,丁润生立即回复整顿组织,并迅速组建了沧县抗日县大队并兼任大队长,带领县抗日武装打击敌人。1940年,有一次他率领县大队在孙家屯设埋伏,袭击了四十余人的日军,战斗打响后,他身先士卒,勇猛地同敌人拼杀,当场消灭了二十余名日军,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在艰苦的斗争中,丁润生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他具有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对党的建设、军队工作、农青妇工作,锄奸诉苦,减租减息,雇工增资和财政经济工作都有独特的见解。在沧县工作期间,他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在除奸和减租减息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注意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沧县有个开明士绅杨苏明,经过丁润生的帮助教育,积极拥护党的政策,支持抗日,用他的私人小医院为抗日伤病员治疗,尔后,在这个医院的基础上建成了鲁北边区八路军后方医院,为救治伤病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有一个地主出身的杨大生,经丁润生多次教育,也积极参加了抗日队伍,并被县委任命为县大队副大队长,以后,在党的长期教育培养下,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一名高级干部。
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频繁的大规模扫荡,到处设立据点岗楼,残酷地杀害抗日军民,使斗争形势异常艰难,抗日形势迅速恶化,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秋天、丁润生又奉命调离沧县到行署任秘书主任,行署机关当时也经常转移,与敌人周旋。这时丁润生的爱人正逢临产,他把爱人托付给老乡,并深情的对爱人说:“我们都是共产党人,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后的环境可能更加复杂恶劣,生活更加艰苦,你要与群众打成一片,经得起斗争的考验,生孩子的事已经给你联系安排好了,你就自己去吧!”说完就和爱人分了手。在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丁润生毫不动摇的服从人民的利益,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
1943年8月,商惠县委书记李炎因积劳成疾,肺病发作去世,丁润生(此已化名赵元明)又奉命调商惠县任县委书记。当时,日军对商惠县境内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疯狂地实行“铁壁合围”、“梳理拉网”、捕捉奇袭等种种名目的大扫荡,并实行泯灭人性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日伪军的岗楼,据点遍布全县,封锁沟,公路纵横交错,根据地把县城分割成零星小块,抗日斗争形势异常恶劣,党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种形势下,丁润生和县长王权五率领独立营用游击战术打击敌人,他们白天深入农村做群众工作,夜间袭击敌人。
1944年夏天,日伪据点抽调一部分兵力,扫荡抗日根据地,敌人后方暂时空虚。丁润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商惠县独立营到处打击敌人,突袭了大田家日伪据点,烧毁了小李家据点和朱家岗楼,在小塘家战斗中,消灭了伪中队长王存重,镇压了罪大恶极的伪区长邸风辉伪侦探杨清金、李春敏等,并以县政府名义在全县张贴布告,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人民。
1944年秋,乐陵县警备大队长何树茂率伪军八个中队,七百多人的武装到惠民投靠日伪军。商惠县独立营侦察到这个敌情后,丁润生和县长王权五率部队在青纱帐的掩护下,一路急行军来到位于商河、乐陵边镜的长庄一带,对正在酣睡的何树茂部,突然发起猛裂攻击,生俘伪中队长一名、士兵三十多名,获长短枪五十多支,战马十余匹,何树茂如惊弓之鸟率残部仓惶向东北逃窜,独立营紧追不放,一直追到阳信县境内南部的洋湖村,经过七十多里地的追击,敌人已狼狈不堪,在我强大武力威慑和政治攻势下,被迫放下武器投降。独立营又缴获机枪六挺,长短枪三百余支。战后,受到军分区“一日打三仗,仗仗都漂亮”的嘉奖。
1944年11月,渤海区二地季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决定在济阳、商河、惠民三县交界处建立三边县。丁润生又被调三边县担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当时,这一地区的日伪军活动猖獗,丁润生率领县大队积极发动群众,培养抗日骨干,不断袭击和骚扰敌人,使县大队在济阳、商河,惠民一带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1945年2月2日,丁润生与县长王权五及二分区三大队副大队长易继富等带领县委、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三边县大队驻在史家庙村时,早晨侦察员报告,发现敌人由东向李毛家村进军,认为是惠民县的便衣队下乡抢粮,便迅速将敌情向领导做了汇报。经过县委、县大队和分区部队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这伙下乡抢粮队一网打尽。于是丁润生等领导率领部队向李毛家村出击,战斗打响后,才发现侦察的敌情有误,这些敌人并不是下乡枪粮队,而是日军的装备精锐化装的“三角部队”。县大队遭到敌人的重兵围困,战斗打的非常激烈残酷。丁润生沉着机智地指挥部队突围,但因敌众我寡,伤亡很大。在前有敌人后有追敌的情况下,丁润生在四门张村遇敌人拦击,身负重伤,日军从四面涌来,在不能脱险的绝境中,丁润生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为了不当俘虏,鸣枪对着自己当场壮烈的牺牲在阵地上,时年仅三十二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誓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保持了中华民族的铁骨气节。
丁润生烈士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丁润生烈士永垂不朽!作者系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