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粉丝追星狂
粉丝们的狂热总是很难被外人理解:在机场举着鲜花、牌子等候明星;买下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为明星庆生;努力以星星命名的方式把偶像“送上太空……这些近乎疯狂的行为若总结规律,无外乎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不离不弃。粉丝经济由此形成,现在如是,历史亦如是。
颜粉遍天下
约256年,洛阳城人声鼎沸,一位少年经过,几乎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怔怔地望向他。这些人被迷住了,当即成了少年的粉丝。
少年约8岁,长相俊美,皮肤白皙,坐在敞篷的羊车上四处张望。第一位行动起来的是一名女子,她往车上塞了些水果。有了第一位,就有第二位、第三位……少年没走多远,车上就塞满了水果。那些女孩子拉着手围在少年的羊车旁团团转。这个翩翩少年,正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潘岳(即潘安)。
有人美慕潘安的“艳遇”,于是效仿,坐着羊车出行。结果因为长得太丑,沿途遭到妇女唾弃,小朋友则向他的车里扔石头。不一会,车也满了,只不过是堆满了石头。
潘安颜值出众,他的粉丝多是颜粉。他有个颜值劲敌卫玢。312 年夏,卫珍从豫章到下都,粉丝们早早守在城门口等候,形成一堵人墙。卫珍身体本就羸弱,一看到粉丝这么疯狂,受了惊吓,加上舟车劳顿,不久就病逝了。
骨灰级粉丝
诗仙李白粉丝众多,“铁杆粉丝”魏万总惦记着亲眼看看偶像。可李白酷爱旅游,飘忽不定。某年七月,魏万备上干粮,从河南王屋山下出发,赶到宋州、兖州李白住的地方时,后者早已离开。魏万继续沿汴河、运河追到扬州,再到杭州,终于在次年五月的广陵(今扬州)见到了李白。他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双手捧上自己的诗句,请李白过目。见到这等“死忠粉”,李白自然也很感动,于是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赠予魏万。
那时,杜甫也是李白的粉丝。杜甫比李白小30岁,在后者人生最失意的时期,杜甫陪他游玩了一年多。对这段经历李白不屑一顾,杜甫却念叨了一辈子。
杜甫也有自己的粉丝,比如晚唐诗人张籍。有朋友去张籍家串门,发现他正在烧杜甫的诗集。之后,他把烧过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并喝下。问其原因,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就能写出和杜甫一样好的诗了。”
白居易的粉丝葛清更狂热,他不惜忍痛,将脖子以下都用刺青刺满了白居易的诗意图,并清晰地记得哪个部位刺着哪首诗。算下来,整个身体足足刻了30多首,几乎没有留白。
流行巨星
1053年,词人柳永出殡那日,整个京城的歌妓无一不到。她们集资为他买了棺材和坟地,竖上一块碑,掩面哭泣。从那以后,每到清明时节,汴京城里的名角都不约而同地备上祭礼,去柳永坟头扫墓。
在柳永还活着的时候,无论顺境逆境,这群特殊的粉丝就始终陪伴左右。
柳永科场失意,流连烟花巷陌,天天跟歌妓们混在一起,以为歌妓写词为生,为士大夫所不耻,成为边缘人。歌妓们同样是时代的边缘人,在柳永的词中,她们第一次有了姓名。
柳永的词让歌妓们身价大涨,这些粉丝则在词人落寞时给以慰藉,也将他的词更广地传播。由于这些词易于传唱,赢得粉丝无数。如若遇到“黑粉“,他们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回击。宋徽宗宣和年间,刘季高侍郎曾经在相国寺大声诋毁柳永的词,这时一位老者站起来,取出纸笔道:“你说柳永的词写得不好,那你写一篇给我看看?”刘一时语塞,无法回应。
后来苏轼看到柳永的词在当时尤其受欢迎,还忍不住问身边人:“你觉得我的词与柳永相比如何?”(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