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8 更新时间:2025-04-28

2024年济南市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济南市济阳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阳调查队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全区“12345”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全市“项目深化年”部署要求,聚焦“攻坚突破”年度主题,扎实开展“十大攻坚行动”,全区经济运行质效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日益增进,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4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构成比12.4:39.6:48.0,形成了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
图1  202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增速情况

 

 

 

 

 


人口总量稳定增长。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2.62万人,增长1.1%,其中,常住城镇人口19.6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08%,较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41.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77万人、乡村人口30.21万人。全年申报出生人口3085人,申报出生率为7.3‰;申报死亡人口4631人,申报死亡率为1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
项目建设支撑有力。扎实开展“项目深化”攻坚行动,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投资完成率分别为116.4%、151.6%。济北电建、欧锐激光等8个项目拿地即开工,汉方制药、立德装备等16个项目建成即投产,5万千瓦背压机组、国瑞风电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济阳校区即将建成启用。新引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12个,比亚迪整车零部件生产项目落户选址,1237亩一期项目用地征收启动。开展各类招商活动30余次,新签约项目60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8个,过亿元项目42个。全区“四上”[4]单位达497家,增长8.8%。
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2.4%,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9.5%,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新获批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7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6家省瞪羚企业和10家市瞪羚企业,全区优质企业数量持续扩充。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增上云企业55家,新认定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企业11家。现代服务业[5]实现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5.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65.5%。优化创新金融服务,天津银行签约入驻,建成全市首个数字人民币消费集聚区示范商圈,现代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4.4%。
二、农业、农村
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6.58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85亿元,增长4.5%。
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2.31万亩,增长0.4%;粮食总产量64.34万吨,增长1.1%。蔬菜产量112.71万吨,增长4.2%。瓜果产量2.8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园林水果产量1.63万吨,增长4.9%。
畜牧生产整体平稳。全年牛出栏1.29万头,增长0.8%。羊出栏10.56万只,下降23.0%。生猪出栏10.74万头,下降26.6%。猪牛羊禽肉产量2.52万吨,下降0.4%。牛奶产量2.54万吨,下降40.8%。禽蛋产量1.98万吨,下降0.5%。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10.8%,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25.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涉农产业园区1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6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7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8.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6]增加值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5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1%,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5.3%。
工业产品稳定供应。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3%。全区生产的45种工业产品中,有30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6.7%。食品饮料制造业中,方便面产量增长8.3%,乳制品产量增长48.2%。其他行业主要产品,化学纤维产量增长32.1%,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产量增长44.4%。
表1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盈利状况持续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0.3亿元,增长11.5%;利润总额41.9亿元,增长33.7%。全区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51家,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5家。
建筑市场平稳增长。全区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且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66家,比上年增加3家。全年签订合同额226.7亿元,增长8.1%,其中,新签合同额113.4亿元,增长24.9%。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7.4亿元,增长3.9%。房屋施工面积1518.8万平方米,增长13.4%。
四、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2亿元,增长14.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区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1亿元,增长16.1%;全区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亿元,增长10.4%。按消费类型分,全区商品零售99.6亿元,增长14.8%;全区餐饮收入7.6亿元,增长9.7%。
汽车消费拉动有力。全区限额以上贸易单位[7]销售额157.3亿元,增长1.0%;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零售额11.6亿元,增长15.5%,其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3亿元,增长78.8%,拉动全区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8.2个百分点。
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0.9亿元,增长11.4%,其中,出口总额51.1亿元,增长9.2%;进口总额9.8亿元,增长24.4%。年末全区出口创汇企业165个,增加35家。
利用外资总量扩大。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621万美元,下降18.3%;实际利用外资7778万美元,增长20.3%;新批外资企业15家。
五、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6.8%。规模以上服务业[8]营业收入53.5亿元,增长0.6%。重点行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5.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1.8%,房地产业增长18.4%。
表2  2024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分门类营业收入情况

 

 

 


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升。年末全区机动车保有量15.9万辆,增长1.1%。年末公路里程1721.2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247.6万人次,增长24.6%。公交线路14条、公交营运车辆67辆、出租汽车55辆。
邮政电信运行平稳。全年邮政业务总量8096万元,增长7.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3万户,下降13.3%;移动电话用户46.6万户,增长6.1%;互联网宽带用户18.5万户,增长6.3%。
全社会用电量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6.56亿千瓦时,增长9.8%,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42亿千瓦时,增长20.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0.42亿千瓦时,下降9.5%;第二产业用电8.63亿千瓦时,增长8.0%,其中,工业用电8.25亿千瓦时,增长9.9%;第三产业用电3.09亿千瓦时,增长4.1%。
六、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稳健运行。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4亿元,增长7.7%,其中,税收收入23.8亿元,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7亿元,增长2.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2亿元,增长10.6%;农林水支出4.2亿元,下降7.2%。
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52.5亿元,增长15.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80.2亿元,增长29.7%。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3亿元,下降1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42亿元,增长17.6%;人身险保费收入1.88亿元,下降51.7%。各项赔款与给付4.56亿元,增长78.5%。
七、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3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5%。工业投资增长21.4%,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5.4%。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26.1%。民间投资占比为42.3%,较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表3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增长速度

 

 

房地产开发平稳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8.4亿元,增长17.2%,其中,住宅投资28.5亿元,增长9.7%。商品房销售面积41.2万平方米,下降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2.8万平方米,下降8.4%。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9]投入3.8亿元,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61家,研发人员全时当量1682.2人年,增长18.6%。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46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58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5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87亿元。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学校41所,在校学生6.82万人。教职工总数5023人,其中专任教师4797人。扩增优质教育资源,南湖实验小学扩建工程完成主体施工,滨湖实验小学、龙域公馆幼儿园建成交付,新增学位2610个;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区创建有序推进,普惠率达95.85%。
文化事业稳步推进。组织文化惠民演出60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800余场次,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鼓子秧歌荣获第三届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金奖。新增“泉城非遗坊”4家,垛石驴肉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6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个,民营医院9个。卫生机构床位2800张,增加166张。卫生技术人员3926人,增加258人,其中,执业医生1168人,增加126人。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改造提升农村卫生室66家,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扩容提升。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体育场地745个,其中,篮球场229个、足球场52个、羽毛球场90个、乒乓球场471个。参加运动会运动员1190人,破区记录2人次,全年获市以上运动会金牌12人、银牌12人。
九、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51元,增长6.6%。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12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42元,增长6.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1.70:1缩小至:1.68:1。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52万人,增加0.59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6万人,增加0.3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6.39万人,减少0.7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76万人和29.27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750人,开发公益岗位1285个,发放稳岗返还及创业贷款2701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114元/月,比上年提高69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884元/月,比上年提高70元/月。
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34.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3平方公里。全年天然气供气量12818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850吨,城镇用气普及率保持100%。集中供热管道长度1111公里,增加376公里;入网供热建筑面积1132万平方米,增加73万平方米。自来水供水量2828万立方米,增加298万立方米。提升改造城市道路11条,完成雨污管道改造18.4公里。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8,同比改善4.6%。优良天数240天,增加37天,优良率达65.6%,提升10个百分点。市控以上重点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及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辖区无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起,下降40%;死亡4人,下降33.3%。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注释:
[1]2024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阳统计年鉴-2024》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农业部分粮食、畜牧相关指标,科技部分技术合同成交额,含划转起步区三街道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当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济阳区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332.95亿元。
[3]本公报中的增长,如无特殊表述,均为本期数据较上年同期数据的增长率。
[4]“四上”单位指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
[5]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
[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7]限额以上贸易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8]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包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相关指标错年使用2023年数据。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户籍人口相关数据来自区公安局;项目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区发改局;招商、签约项目数据来自区投资促进局;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新增上云企业、晨星企业相关数据来自区工信局;涉农产业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相关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进出口相关数据来自区商务发展促进中心;外资相关数据来自区投促局;机动车保有量相关数据来自区交警大队;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公交线路、公交车辆、出租汽车等相关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总量来自区邮政局;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宽带用户等相关数据来自区工信局;电力消费相关数据来自区供电公司;财政收支相关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保险相关数据来自区金融运行监测中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体育相关数据来自区教体局;文化事业相关数据来自区文旅局;卫生相关数据来自区卫健局;城镇新增就业、开发公益岗位、发放稳岗返还及创业贷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相关数据来自区人社局;医疗保险相关数据来自区医保局;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建成区面积来自区自然资源局;天然气供气量、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相关数据来自区住建局;集中供热管道长度、入网供热建筑面积相关数据来自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心;自来水供水量相关数据来自区水务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济阳分局;安全生产相关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阳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