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5 更新时间:2025-04-06

英雄和烈士


王小萍
这是一个略带阴沉的傍晚,夕阳早早收走橙黄,留下满天的灰亮。风吹向空中的飞鸟,吹鼓我黑色的外套,但是没有声响,只是瑟瑟吹着我向东。
“济阳烈士陵园”,遒劲的大字阻住风的脚步,鸟儿越过大门径直向前飞去。汉白玉的浮雕,米黄花岗岩石的台阶,篆刻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冲出碑体,穿过巷顶冲入云霄。鸟儿使劲拍打着翅膀,绕着碑文低鸣,似乎在提醒我什么。
小鸟儿,不用提示,我懂的!对于英雄,关于烈士,我懂的!
走进革命烈士纪念馆,江兰鑫烈士使用过的大刀,许素卿同志在群众家吃饭时用过的碗筷,李志业排长珍藏的“志业排”锦旗,多件烈士遗物透过玻璃盒,连缀历史,诉说故事。然而,我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没有查找到这名在1944年7月牺牲的战士的名字。
他是一位普通的战士,他是济阳人。从1937年10月10日上午,日本兵在济阳城上空投下四颗炸弹开始,这个济南东北方向的小城,就陷入了恐慌和无助当中。如果说灾荒之年可以用迁徙来寻找粮食,军阀混战被抓壮丁再与家人离别,苛捐杂税只是加剧了困苦不堪,如果这些灾难都用暂时逃避而令让勤劳质朴的农人隐而不发,那么,当日本侵略者举起屠刀闯入我们的家园,掠夺我们的物资,凌辱我们的姊妹,侵占我们的文化,妄图奴役整个中华民族时,面对外敌,济阳人民再也忍不了了!
不甘于日军的蹂躏,满腔复仇的烈火,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担负起组织民众投入抗日斗争的重任。从1937年8月成立济阳县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到1938年9月在济阳新市街、李家坊建立联络站,再到1939年2月济阳县第一个党支部—四区史家寺党支部诞生,济阳的抗日战争从此有了共产党的组织领导。
在“济阳县党组织发展情况示意图”中,红色的圆点和五角星点缀在曾经的济阳区域图中,那么刺目,又那么鲜亮。
回河是区委驻地,西街村设有党支部,那名在回河区队伏击张子谦伪军时牺牲的通讯员,可能是回河镇西街村人。
按照族谱备份,他可能叫“王茂财”,圆乎乎脸上总堆着笑。如果没有战争,读过两年私塾的他,会在帮父亲挑豆子、磨豆腐的岁月中长大,娶一房妻子,成为这片豆腐房的少东家。
可是,日本兵来了!豆腐房关了张,父亲死在病床上,妹妹被逼跳了井,母亲在绝望中睡去没有醒来。16岁的王茂财成了孤儿,成了孤儿的王茂财说话开始憋着气,憋着气的王茂财眼神焦灼,他要当八路,他要报仇!
年纪小怕什么,我识字能送信;不壮实有什么,我腿脚跑得快。趟过平棚店扎腿的棒子地,游过西街冰冷的北大沟,偷听过亲日派在补习班上的讲话,精瘦的、不再笑的王茂财,终于戴上比他脑袋大一圈的八路军军帽,成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
当上了二区通讯员的王茂财说,他要给自己改个响亮的、能配得上八路军队伍的名字。可是,他的响亮名字还未及启用,他就牺牲了。在战斗即将结束时,17岁的他成了黄河大堤上的一名烈士。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能找到这名通讯员的真实姓名。怀着无比的敬意,我借此勾勒出了回河区队、整个济阳、甚至更多为革命献身的无名烈士的群像……
出身农村的青年,或贫苦或优渥,或白丁或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娶妻生子、赡养老人、守着田产,安稳度日,振兴家业,却从没想过去要做英雄。可是,当面对侵略者带来的这满目疮痍,他们悲恸自己守家无能,他们愤慨自己报仇无门,他们绝望却不甘放弃希望。幸而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组织战斗,中国共产党员牺牲在前一心为民,在我泱泱中华,唯中国共产党是拯救中华民族的力量!在跟随中国共产党行进的岁月中,多少“王茂财”们,从“青年”成长为“战士”,从“守家报仇”升华到“救国为民”,从“振兴家族”觉悟于“解放全人类”,中国共产党从改变一个青年到推动整个中国,壮哉!
经历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战,英勇顽强的济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新中国的诞生。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大理石的围栏,龟背形的坟冢,鲜红的五角星,“无名烈士墓”在陵园正北方静默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无数没有留下真实姓名的“王茂财”们,长眠于此。
我仔细端详着龟背上鲜艳的五角星,从未感觉自己和英雄离得那么近。透过硝烟,我看到他们站在矮墙上朝敌人射击,瞧见他们端着炸药包向着敌人的炮楼匍匐……
此刻,我的心头一紧,泪水已经溢满了眼眶。我在80年代出生于“王茂财”的老家,回河街的西街村。这个设有集市、学校、医院,交通便利、生活便捷的美丽乡村,是我小时候无数次炫耀的资本。然而,这资本竟来的如此艰难:是先辈们以身许国家,才有了后辈头顶的一片瓦。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我们生活在现实,他们灵魂是永存。你替我赶走侵略外敌,我替你呼吸自由空气。我们离的很远,相隔了80年的时光;我们挨的很近,彼此心意相通,在党的领导下,共建美好生活!
在墓碑西侧,一株高大挺立的楝树正向他张望。金春的楝树花挂在枝头,去岁的楝数果守着泥土。我蹲在树下,长久地望着树梢上紫色的花儿。貌似互不打扰的六片粉紫瓣儿,各自抻着短弧的身体向外张望,齐心给浓紫的竖形花蕊留足空间。一支支拥成一簇簇,散出淡淡的香,与树下棕黄的果子两两相望,秘而不宣。
相对于神话中,凤凰的雏鸟“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楝树叶包裹粽子用以驱赶要吞食屈原祭品的蛟龙,他们更在乎现实的意义:默默的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守卫着这座陵园的烈士。
风来了,轻呼呼的吹着;鸟来了,飞向广场西侧的“中国梦”立体雕塑。鸟,时高时低,叽叽喳喳的叫着,似乎在向我表达什么。
小鸟,不用提醒,对于英雄和烈士我会记得;关于历史和未来,我永远谨记: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作者系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