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18 更新时间:2025-04-06

居民学得欢!打开社区书院的文化“百宝箱”


 “正衣冠、行拜礼、献束脩——”,济北街道新元社区国学讲堂内,一场依古礼而行的开营仪式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数十名身着汉服的学子齐诵《弟子规》,以传统三拜礼致敬师者,学生代表手捧芹菜、莲子等“束脩六礼”献于案前,师者则以镌刻“格物致知”的笔记本回赠,在古朴庄重的氛围中,为期一个月的“鸿鹄学堂”夏令营正式启幕。近年来,新元社区通过整合活动场所、创新服务方式,把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生活,建成了集学习、活动、非遗体验等于一体的社区文化书院。居民们在这里既能学习国学经典,也能体验剪纸、木版年画等传统手艺,这座家门口的“文化邻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成为大家常来常往的文化园地。
强化阵地建设,搭建社区文化“新桥梁”
 作为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新元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迭代升级为契机,全面提升社区文化书院服务场景。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和”“勤”“廉”等典型价值观念融入社区阵地建设中,吸纳汉字、国学、戏曲、围棋等文化元素,打造了集曲艺社、国学讲堂、溯源阁、鸿鹄学堂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以空间融合串起文化脉络,让居民在家门口“文化阵地”实现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
 传统节日化身文化浸润纽带,“猜灯谜闹元宵”“粽叶飘香端午情”“中秋亲子团圆会”等特色活动,不仅传授习俗知识,更以做元宵、点花灯、包粽子等体验活动拉近邻里情,让社区文化阵地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参与”,成为滋养社区文明的活水源头。
创新多元课堂,探索服务赋能“新模式”
 如何让传统文化对接现代需求?新元社区以“鸿鹄学堂”为文化品牌,打造寒暑期夏令营,开设剪纸、诗词、活字印刷等课程,开展“行走的课堂”活动,组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闻韶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六礼束脩拜师礼、非遗手作体验等环节,让传统礼仪与技艺“活”在当下,300余名青少年在此感受文化魅力。
 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社区与安心教育、琳晗瑜伽等培训机构合作,引入创意美术、魅力瑜伽等课程,推出了“公益·德蕴课堂”“晚霞课堂”“指尖上的非遗”等五大文化传承项目,累计开展教学1000余课时,覆盖居民6000余人次。一个个“非遗传承”,一场场“文化大餐”,让社区文化书院成为文化活动的前沿阵地。
深耕德治融合,推动邻里和谐“新风尚”
 文化不仅能滋养精神,更是社区治理的良方。新元社区将“德”文化融入矛盾调解,运用“以德育和”四步调解法,以“千里家书只为墙”“将相和”等典故化解邻里纠纷;通过“文明商铺”“文明家庭”“好婆婆”等评选活动,选树先进典型,树立崇德向善风尚;组织银龄京剧团、吕剧团等4支本土文化队伍自编自演《娘》等作品,演出进小区,传递正能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文化亦反哺社区治理。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巾帼志愿者助力环境整治,居民在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凝聚力转化为社区共建合力。在“以治载德”的治理模式下,社区纠纷率下降40%,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和谐生态。
激活非遗基因,开辟文化传承“新图景”
 走进溯源阁,指尖轻触屏幕,汉字的千年演变便在眼前流转。社区将活字印刷、《三字经》模具等非遗项目融入社区体验活动,年轻人争相打卡,使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成功“破圈”,焕发新生。
 为了让非遗文化走进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新元社区深入挖掘本地非遗文化内涵和特色,将辖区内的非遗传承人和“匠人”“能人”等纳入其中,创造性地开展“行走中的非遗”“指尖上的非遗”和“非遗进社区”等系列项目,打造了“一起来传承”非遗品牌,为文化社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组织青少年走进溯源阁、韶音博物馆,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邀请李苏兰、王世伟等非遗传承人开设农民画、漆扇制作、皮影戏表演等10余项常态化课程,打造了“黑陶手造”“木版年画”等社区文化IP。通过“非遗大集”“剪纸进社区”等主题活动,在传授掐丝珐琅、扎染、剪纸等非遗技艺的同时,深度解读背后的工匠精神,让非遗种子在社区深深扎根,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目前,累计开展100余场活动,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下一步,新元社区将以文化书院为载体,持续扩容文化阵地、培育“文化能人”、升级服务场景,不断提高社区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携手居民共同缔造文化社区,绘就新时代民生幸福新路径。      (卢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