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带来的美好姻缘
◎张金凤
“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关于爱惜粮食的事儿,从记事起姥姥就给我讲1960年的饥荒,告诉我那时候饿死了好多人,半碗粥能救活一个人,那个年代好多人能活下来都是奇迹。我一直把这姥姥的话当故事听,八0后出生的我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但是1990年发生在我们家的关于粮食带来的一段美好姻缘,是我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的。
1990年春节,正当大家欢天喜地地过春节时,爷爷因脑血栓治疗无效去世。作为一家之主突然走了,全家人一下子陷入了痛苦的深渊。那年父亲32岁,四叔20岁还未成家。四叔的婚事就此成了父亲的心头大事儿,此时家里的境况已是家徒四壁、吃穿不保,孤儿寡母怕啥来啥——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本已有婚约的四叔,因着爷爷的去世,女方决然地提出了退婚。原因很简单,没有顶梁柱的家庭,女方担心嫁过来日子没法过。虽然一家人在担心中也有预料,但这事还是让父亲好几夜都没睡觉,一头乌黑的头发,好像突然间多了几丝银发。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啊,父亲调整好心态,安慰奶奶,在奶奶面前发誓:“放心,作为大哥,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四弟娶上媳妇。”
长兄为父,因为这句誓言,父亲开始担起了给四叔娶媳妇的艰难之路。最初是到处托人给四叔说媒,好几个都因家里没有男老人委婉地拒绝了。几经周折,终于有一个特别近的亲戚——我的姑爷爷,愿意给说媒,而且说对方是自己特别亲的关系,说成的几率能占八九成。父亲一听高兴地把家里仅有的那两只下蛋的老母鸡都给炖了,得伺候媒人啊。
经过姑爷爷的操心,来回跑腿受累,三个月后女方同意见面审审人,见面后反映还不错,女方觉得四叔老实可靠,家里人也觉得家离得近边儿的,孩子也不错。这事儿就算有眉目了,剩下的就开始张罗着农村的那一套风俗:大见面、换号、定亲礼……当时女方虽知道家庭条件不好,但是该走的程序一点不能少。而且媒人每次回来,都把女方的要求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并且说面上的事儿只能多不能少。就此父亲开始了夜以继日筹钱的日子,东家凑西家借,拆东墙补西墙,浑身上下全是债。
这话说着就到了冬天,也就是看好日子准备结婚。交彩礼的日子来了,对于父亲来说那不止是雪上加霜,简直就差卖命换钱了。街访邻居、亲戚朋友、父亲的战友,能借的都借遍了,实在是也没有可借的地方了。但是,父亲嘟囔着:“说啥也不能因为钱让这婚事黄了。”一下子让我感觉到30来岁的父亲,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但是不得不佩服村里那些有心眼的爷爷们,他们的思想都比较传统、可靠,就是觉得谁家的孩子要是娶个媳妇那可是村里人的一大喜事,都愿意看到村里的小伙子娶上媳妇来啊。奶奶前院就有一个爷爷,知道父亲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愿意帮着出主意。他拍着父亲的肩膀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借不到钱,咱借粮食啊!谁家不存个三袋五袋的粮食啊?那时候在农村,都带着麦子或玉米的去磨面,每个家里都会存够一年的口粮。这个主意一出,父亲突然眼睛都亮了,感觉有盼头了。简单地请前院的爷爷坐了坐,吃了个饭,就开始操作这事儿——到每家每户借粮食给四叔娶媳妇。经商量:前院的爷爷帮忙在前面引路,每到一家就给人家说说情况,院里的几个大爷帮忙过秤、记账,父亲和四叔则拉着拉车子,跟着装麦子或玉米。乡亲们知道这事儿后,都积极地把家里所存的口粮,从屋里抬出来帮忙应急。就连七八十的老奶奶、老爷爷知道了,也把自己保命的口粮拿出来支援我家。从北头到南头,多的成袋地往外拿,少的三五十斤,还有的实在存的少,就用簸箕往外端,每家每户都竭尽全力地帮忙。乡亲们都说:“咱勒紧裤腰带,不就这一冬天的事嘛,明年下来新麦子就好了。”一天下来,借了两拉车粮食,父亲激动地红着眼圈说:“多亏了兄弟爷们的好心帮助!”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抱团取暖没有难倒的事儿。这两车粮食卖出去换成钱,就顺利地让媒人把彩礼交过去了。
四叔的婚事虽然好事多磨,但也总算尘埃落定,父亲去了一件心头大事。这一年的冬天,一家人欢欢喜喜、张灯结彩地把新媳妇娶回来了。从此,四叔四婶开始过起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转眼30多年过去了。如今四叔也已是50多岁的人,每每说起这件事,还总是激动地抹眼泪。也不忘告诉孩子们:就是因为这两车粮食,让我娶上了媳妇,成了家,做了父亲,又当了爷爷。
作者单位:济南鑫创怡广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