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食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
我县强化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小小餐桌,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为确保食品安全,让百姓吃得放心,我县不断强化监管把好源头关,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加强舆论宣传力度,打造省级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监管把好源头关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结合食安创建考核验收标准,对全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业户开展“双随机”督导检查,截至目前,已开展饮料、食用油、白酒、肉制品等重点督导检查30余次。实施食品安全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完成74家食品生产企业安全风险评定、684家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等级评定,62处学校食堂实现监管全覆盖,80余家承接10桌以上宴席的餐饮单位纳入聚餐备案管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行韭菜产品“双证制”管理模式,实行奶牛养殖场和生鲜乳收购站24小时在线监控,对部分肉鸡和生猪定点屠宰场派遣检疫员24小时驻场检疫。组织开展假冒伪劣食品、五毛食品和“瘦肉精”、餐饮具等专项行动30余次,适时开展重大节庆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以食用农产品(包括水产品)种植(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为突破口,集中开展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专项打假行动,农资生产、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执法监管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相关规定,督促农产品销售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落实食品自检要求,强化对农药兽药经营者培训,安全合理用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柿子、苹果等主要林果产品生长期用药行为,对全县7处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园及22处专业水果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重点检查。稳步推进畜牧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和屠宰企业转型升级,“撤点并厂、定点配送”的生猪产品供应模式逐步形成。逐步建立水产养殖记录制度、黑名单制度和违法信息公开制度,标准化养殖、运输管理进一步加强。
加强宣传强化引导
食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通过在报纸设立专栏、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页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创建工作。目前,已在《济南日报·新济阳》、《济南时报》和《齐鲁晚报》设立“食品药品安全之窗”专栏,刊发食品类信息400余篇,编发食品安全简报20期;在县城主干道、主要路口、公园广场等重要位置设置灯箱广告500余处、大型公益广告牌12块;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大讲堂”、“食品安全周”、食品安全大篷车等宣传活动4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50000余份,切实提高了社会公众知晓参与率。建立了校园食品安全宣传阵地,将食品安全列入学校课程培训计划,培训时间不少于每学期4课时。
多次邀请媒体记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退休老干部到食品企业参与“透明工厂媒体开放日”体验活动;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我县大中型商超进行评价性抽检,邀请媒体记者以“观察员”身份全程观摩;定期举办“食堂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观学校食堂,并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群防群治、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
开拓创新
高标准打造特色亮点工作
在食品生产企业监管过程中,探索建立“共治、法治、德治”三治工作体系,形成“社会各界参与,政府依法治理,企业诚信自律”的工作格局。在生产过程监管中,推出“三示、四警、五技法”工作模式,规范生产行为。2017年,我县先后参加或承办了“全国食安双安双创成果展”、“食安山东——第一届山东休闲食品大会”等重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上海、青岛、荷泽等多个地区组织人员到我县学习观摩交流。
以“管理无盲区、投入无违禁、产品无公害、百姓无担忧”为目标,制定出台品牌农业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等扶持政策,完善三级监管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等“三大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市级都市农业园区19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1家;农产品注册商标达102个,其中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4个;“三品一标”认证主体27家,“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81个。 (徐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