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么有理”大家评
“六步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垛石街道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创新建立“垛么有理”大家评机制,推行“六步工作法”,为群众搭建了说事、议事、调事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开门“接访”听民声
建立接访机制。按照“1+1+6+X”模式,在6个管区和130个村分别明确1名首席接访员为召集人、1名乡村振兴专员为联络员,同时发动不少于6名乡贤,以及若干名热爱公益事业的群众、村干部、法律顾问等,组建“垛公正评理团”接访队伍。评理团成员定期走访群众,倾听群众声音、摸清群众心事、找准问题症结,对意见建议和矛盾问题建立台账清单。搭建接访平台。按照“五有”标准(有场所、有设备、有标识、有制度、有档案),搭建“垛么有理”大家评接访工作室,实现街道、管区、村三级全覆盖。群众有困难,先到村工作室求助村级评理团协调解决;村无法解决的,汇总后提交管区;需要多管区、多部门联合办理的,纳入街道“垛么有理”大家评工作领导小组重要议事清单。
精准“转办”提质效
线上线下即时转。需要区级部门处理的矛盾纠纷,“垛么有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分类后,按照“一般事项‘线上转’、重要事项‘线下转’”的原则,统一转发至区级部门。派发清单快速转。在街道打造矛盾纠纷清单“认领中心”,各管区建立“认领角”。街道“派发员”通知有关部门、管区“认领员”限时半天以内签字确认接收,各管区通过“认领角”二次派发相关村接收。专人包干保证转。为需要“线下转”的重要事项设立专办员,建立“一事一员”花名册。矛盾纠纷清单派发员包管区,确保大小矛盾纠纷当天接收、当天转发,日结日清,形成了高效、闭环的工作体系。
妥善“调解”化纠纷
坚持一线调解。因地制宜在番茄交易市场、集市、济滨高铁清障沿线等区域设立评理说事点,将评理会开到群众院内屋里、田间地头,做到哪里有纠纷就到哪里去,让群众“在自己的地盘说自己的事”,把矛盾纠纷解决在“最初一公里”。实施多元调解。充分利用微信视频等现代技术,变“线下评”为“线上评”,变“延期评”为“马上评”,促进问题高效化解。充分利用“垛公正评理团”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开展评理,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和疏导、救助等办法,构建起党建引领、全方位、多层级的多元共治格局。
及时“反馈”优服务
所有事项动态反馈。为群众反映的每个事项设立进度条,通过电话等方式向群众实时反馈办理进度。“垛公正评理团”成员随时随地梳理查看事项备忘录,真正把百姓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儿,将群众放在心头、装进心里。特殊事项上门反馈。针对部分行动不便、通讯不畅的困难群众,接访员亲自上门反馈办理进度,帮办困难事项,在门口张贴“实时办理进度卡”,发放爱心接访明白纸,接访员随时记录、群众随时查看,做到不落一人。重点事项跟踪反馈。将未办理成功的矛盾纠纷转入街道综治中心,纳入信访矛盾重点事项清单,开启信访案件处理流程。接访员、评理说事员详细记录调解过程,汇总形成档案材料,一并转交街道综治中心专案办理员,专案办理员实时反馈信访案件处理动态。
真情“回访”暖民心
坚持分类回访。对当事人均表示满意、已妥善处理好的事项,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对当事人及接访员进行双向回访;对未成功处理的事项,上门回访,询问后续处理意见。同时,通过回访梳理调解过程,总结各类矛盾纠纷调解经验,不断提升调解能力。开展互访互查。建立部门与部门、管区与管区、村与村之间互访互查的督导机制,回访过程中,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接访员一律回避,让受访当事人说真话、说实话。街道不定期对矛盾纠纷案件进行抽查抽访,督促提高工作水平。进行评星定级。让受访当事人对调解过程、调解结果满意度打分,打分结果作为接访员、各接访单位部门评星定级的重要依据,评选出街道“‘垛么有理’星标接访员”、“五星级接访单位”等,并设立“红黑榜”,表扬先进、勉励落后,不断提升接访效能。
集中“攻坚”破难题
点将“挂诊”。对多次调解无果的信访案件,纳入重要办事清单,由上访当事人亲自从“‘垛么有理’星标接访员”工作队伍中点兵点将。“星标接访员”实施“预约挂诊”机制,针对重难点信访案件,街道优先安排“金牌接访员”协调处理。联合“会诊”。对个别重复信访和积案问题,充分利用“垛公正评理团”力量,邀请街坊邻居、管区干部、村负责人等参加,集思广益征集“解题”思路办法,构建共商共议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随着一个个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垛么有理”大家评平台逐渐成为矛盾纠纷“集散地”、村民居民“聚会厅”、干部群众“连心桥”、文明风尚“宣讲堂”,有矛盾纠纷就通过“垛公正评理团”化解成为垛石街道党员干部群众的共识。今年以来,垛石街道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高达99.89%,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为100%,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居全区前列。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