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民间的各种传说(二)
◎孙厚德
四、老实王村名的由来
济北街道东王村中间有一眼井,把该村分成了两部分,井西为西王村,井东为东王村。清朝年间,有一位进京赶考的学子路过该村时,在村中间甜水井边喝水歇脚,临走时,把随身携带的钱褡子丢失在井旁。该村村民有一位姓王的老人家正在井旁浇菜园,看到这位学生丢失的钱褡子,就把钱褡子压在井边的石磨盘下面。学子考完后返程回家时又路过此地,正好碰上王姓村民浇菜园,说起喝水时丢失钱褡子之事,姓王的村民就把钱褡子从石磨盘底下拿出来交给了失主,失主见钱褡子里面的钱财分文不少,就感动地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真是实心不没的老实王”(意思是拾金不昧的老实王)。学子走后,村民集体商定,就把王家村改名为老实王村。日后,据传这位进京赶考的学子考中,在京为官,他就在卢沟桥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作为纪念,碑文是“实心不没的老实王村”,后来,本村有去过卢沟桥的村民,还真见到这块石碑。
五、王奎楼村名的由来
济北街道王奎楼村原名叫小池家村,清康熙年间,该村有一位叫王奎楼的人,是刑部尚书艾元徵的大管家。相传有一天,艾尚书患上重感冒而不能起床,可是每天的早朝不能不上,否则皇帝怪罪下来不好交代。于是,艾尚书想了一个法子,让管家王奎楼穿上他的官袍替他上朝,艾尚书心想,只是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一时就蒙混过关了,可是事与愿违,有人揭发了王奎楼替艾尚书上朝的事情。康熙皇帝知道后,龙颜大怒,以欺君之罪,将王奎楼杀死,并命王奎楼死后,还要砍下王奎楼的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事后,经多名大臣联名上书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思后为王奎楼平反昭雪,并赐给王奎楼一个铜头,将其与王奎楼的尸体合在一起,命人将王奎楼运回老家厚葬。村民们为纪念王奎楼,集体商定,将原村名小池家村更名为王奎楼村。
六、绣花鞋船
相传,有一天傍晚,张尔岐经学大师从济阳县城回家时,路过土城村渡口,看见一位年轻的媳妇领着她七岁的闺女坐在黄河岸边哭啼不停,就走到娘俩身边问道:“这么冷的天,你们娘俩在这里哭什么呀?”这位年轻的媳妇慢慢地抬起头来,看着眼前这位慈祥的老太爷,便擦干了眼泪说:“俺家是黄河南边十八户村的,今天早晨领着闺女回济阳娘家,想给俺娘说,叫俺娘给闺女缠脚,说着指了一下闺女一双好看的小脚丫,不巧,俺娘走远道亲戚去了,等了半天也没回来,俺心想,家里还有一位吃奶的孩子,俺一看天不早了,怕耽误了船,谁想,俺赶紧领着孩子走到岸边,最后一班船也开走了,俺可怎么回家呀?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张尔岐先生听后,很是生气,因为张尔岐先生最恨给女孩子缠脚,好好的一双脚,非要把脚趾折断,求什么“三寸金莲”。于是,张尔岐先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先生对年轻媳妇说,这样吧,我可以送你娘俩过河,但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年轻媳妇听说老大爷要送她娘俩过河,立马从地上站了起来说,老大爷,你说吧,甭说一个条件,就是十条俺也答应,俺家里还舍着个吃奶的孩子呢?张尔岐先生见年轻媳妇说话真切,便对年轻媳妇说,你不是疼孩子吗?只要你答应不给闺女缠脚,放她个大脚自由自在,我保准送你们娘俩过河回家。年轻媳妇看天色已晚,就满口答应了这个条件,说着还跪下来给张尔岐先生磕了个头。张尔岐先生就问年轻媳妇,你这包袱里裹的可是双小鞋,说着年轻媳妇忙把包袱里裹着的一双用来给闺女缠脚后穿的尖尖的绣花鞋拿了出来递给了老大爷。张尔岐先生接过那双绣花鞋,一用劲就把它扔到黄河里去了,顿时,那双绣花鞋就化作了一条木船。张尔岐先生指着船说,你娘俩赶快上船吧,年轻媳妇听后,就跪下拜谢张尔岐先生,说还没说完,那老大爷就不见了。年轻媳妇领着闺女上了那绣花鞋化作的木船,稳稳当当地过了河,平平安安地回了家。相传,后来那个小女孩长大后真的没缠脚,她出嫁后还同男人领着没缠脚的小女儿来黄河北边来谢张尔岐先生呢。另外,那双绣花鞋还一直保留在家里。
七、剪纸成兵
张尔岐先生的父亲张行素惨遭清兵杀害后,对清朝极为不满,他怀着反清复明和国恨家仇的信念,期盼着总有一天要反清复明,于是,每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便在灯下用纸剪了许多士兵和兵器,剪好后,放在自己书房的箱子里。以备待时机成熟,一念咒语,放在箱子里的这些纸兵和兵器,就会腾空而起,速飞京城,推翻清王朝,光复明朝。有一天上午,张尔岐先生赶平棚店大集,临走时,嘱咐他的家人,千万不要动他的箱子,由于忙着去赶集,便忘记锁箱子就走了。他走后,家人疑惑,这箱子里到底是装的啥东西,于是,趁他不在家,家人误将箱子打开,一开箱子,呼的一声,从箱子里冲出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腾空而起,高声喊杀,冲上天空。张尔岐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刀枪撕杀的声音后,他知道一定是有人把他的箱子打开了,于是,他立刻双手紧合,使弄法术,刹那间,遮天蔽日,电闪雷鸣,天上的大雨倾盆而下,张尔岐先生赶回家以后,雨就停了,他看见用心剪的纸兵器淋毁坠地现了纸形,堆在泥水里了,这时,他无可奈何地说,家中避免了一场大祸,只好再等时机才报国恨家仇吧。
八、白菜蝈蝈
相传,张尔岐有一位侄女长得很丑,出嫁后,在婆家没有脸面,尽受气,本来古时是男尊女卑的时代,再加上长得丑,所以他的侄女就更没有地位了。为此,她经常回到娘家哭哭啼啼,诉冤道苦,说这日子没法过了。张尔岐知道后,便给她画了一棵大白菜,在白菜上面还画了一只蝈蝈(俗称乖子)。画好后,把画就交给了她,并嘱咐她说,如果看到蝈蝈在白菜顶上就是要晴天,如果蝈蝈跑到白菜下面,就是要阴天下雨。张尔岐先生还嘱咐她,这个秘密只有你自己知道,不要告诉别人。于是她回家后,偷偷把这幅画藏在自己的衣服箱子里,就连自己的丈夫也没告诉他。麦收的一天,晴空万里,是晒麦子的好天气,婆家一家人早吃饭,准备摊场晒麦子,在摊场前,她偷偷回到自己的房中,打开箱子看了看那幅画,看见蝈蝈真的跑到了白菜的下面,于是她给公婆说,今天有大雨,还是不摊场吧。公婆听后,很是不高兴,就骂自己的儿媳妇是个乌鸦嘴,这么晴的天,怎么会下雨?公婆没搭理儿媳妇,照常摊麦晒场。不料,麦子刚刚摊满场,转眼间风起云涌,大雨倾盆。结果一家人为抢场,衣服全淋湿了。这时公婆更不高兴了,认为是儿媳妇嘴臭,不会说话妨的,这下更不给这个丑媳妇好脸了。等了几天后,被雨淋的麦子堆在场里,快被捂坏了,还老是不晴天,公婆的儿媳妇天天偷看白菜上蝈蝈的变化,有一天,天阴得乌黑,像是天要下雨,但儿媳妇偷偷发现蝈蝈又爬到白菜顶上,于是,她就对公婆说,今日晴天,还是摊开麦子晒场吧。出乎意料,不一会,天空风吹云散,万里无云,果然是一个好天气。这时,公婆心里想,怪了,别说这丑媳妇还真有些道道,真不能小看她。从此以后,儿媳妇又凭着画上蝈蝈变化的情况,搞了几次天气预报,都很准。婆家的人听了她的话,为耕种晒粮避免了不少的损失。从此,公婆家人便对她另眼相看,公婆觉得这个儿媳妇虽然丑点,但有福气,不能慢待。从此以后,她在婆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再不受气了。
九、黎道人
回河街道黎家村在明末清初时,有一位村民叫黎荣,平时人们都称呼他为黎道人,传说他能呼风唤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黎道人和张尔岐先生出生于一个时代,并且两人关系十分友好。空闲时分,有一次黎道人去找张尔岐先生,张尔岐先生有意不见。这时,黎道人心生一计,说要讨口水喝,张尔岐先生就叫家人用柳条编的大筐盛满了水送给他。黎道人一看,说我喝不了这么多,便用一根木棍从筐的中间划了一下,喝了一小部分,而剩下的另一大部分就像豆腐一样立在大筐里。家人拿给张尔岐先生一看,接着对家人说,黎道人的道行比我高。就赶快叫家人把黎道人请到家里,共叙友情之后,黎道人就回家了。后来,黎道人又修炼到了一定程度,自己买了把香,到徐家村的庙上用火点着后便大口吃下,随后,火炼金身,得道升天。黎家村民为纪念这位黎道人,为他画像立碑。
十、天下第一砣
古时,徒骇河有一年发大水,垛石桥被冲毁,致使两岸的交通阻隔,中断了两岸的经济往来。因此,断桥急需重修,当时,垛石桥是“燕齐通衢,济青登莱冠之客、约车往来者、日无停晷”的重要交通枢纽。地方官员苦于财力不及,便设法从民间征集募捐砖石物料,但因当地百姓贫苦,捐献的物料十分有限,杯水车薪。因迟迟梗阻,不能尽快修复开通,便惊动了朝廷,朝廷下旨,责令地方限期复桥通行。无奈之下,地方官府的官员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远至四方邻县,到处张贴布告,宣称高价收购石料,并以质论价,以斤定价。这一招真灵,因收购价格高,很快,许多外地有钱巨豪,为利而来,他们争先恐后,纷纷从四方收购后运来。运到后,想马上过称付钱,工地的收料员却说,等修桥的石料足够时,一块过称结账,时间不长,需要的石料一应俱全。有一位巨商还特意送来两头式样别致的石狮子,专门做桥头用。但令巨商们没有想到的是,石料一过称,与他们收购时重量相差太大。原来过称用的是一个硕大的秤砣,一个类似碌碡的大石料,一过称,只有几斤重,统算起来,仅够本。巨商们虽知已中计,但也无奈,因为他们都很精明,深知如果把这些石料再运回去,连本钱也会赔上。于是,顺水推舟,算作义举吧。就这样,垛石桥的修复工程按照朝廷限定的日期如期完工通行,上下皆大欢喜。从此,天下第一砣的传说就在济阳民间流传下来。(待续) 作者系区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