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7 更新时间:2023-05-31

济阳几多蒿庵祠

◎孙厚德

        回河街道张稷若村,原名叫张家庄,“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叫东风村。该村在明末清初时出了一名闻名全国的经学大师,名叫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又号汗漫道人,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卒于康熙十六年(1677)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终年66岁。在清史、《辞海》等历史典籍中都有他的记载。他一生专治经学,自成大家,与张尔岐同时代的状元,同为全国著名经学大师的顾炎武称其为“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清代学者誉张稷若先生为山左学者第一人,与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三位经学大师并列,当时在中华大地盛传“南顾(炎武)北张(稷若)”之说,张稷若在中国经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他病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济阳境内给他修建了四处祠堂,这四处祠堂分别是:一是他的故里回河街道张稷若村(原名叫张家庄);二是垛石街道白杨店村;三是垛石街道码头村;四是在济阳县城。
         一、回河街道张稷若村的蒿庵祠
        据民国《济阳县志》记载,有本县岁贡生席贯一撰写的蒿庵祠碑文《张家庄创修蒿庵祠碑记》。碑文的全文是这样的:“先生明季清初人也。姓张氏讳尔岐,字稷若,蒿庵其自号也。又号汗漫道人。生于万历壬子七月二十二日,卒于康熙丁巳十二月二十八日。其为人性敦孝友学本程朱,以明诸生食饩于庠及大清,开国不求仕进矣。其父龙溪公,官石首驿丞,崇祯已卯正月十六日身履清兵大难,先生闻变欲以身殉,而不得。又欲入山不返,永绝人世,回顾堂上老母郭孺人无人奉养,乃强自抑制退,修处士之务。门人艾大司寇尝以出仕劝之。因自题其室曰蒿庵。盖取匪莪伊蒿之义,自痛于心。即以寓已卯之变,耻食清禄耳。故虽学贯天,人才堪经纬,而赍志以终一生,亦无由显著。然而著书立说,宗孔孟之传,以垂教万世亦可以俎豆千秋,炳若日星矣。所著有《易经说略》、《书经直解》刊行于世。《四书说略》《诗经说略》,学者多传录之,虽未刊行,会有时也。又著有《纲鉴金丹》《夏小正传注》《弟子职注》《春秋传义》《仪礼郑注句读》。昆山顾宁人尝称之曰:‘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夫以宁人从祀孔圣庙庭,犹自以为不如。则先生之学无愧人师可知己。民国十五年春岁在丙寅,在城士绅创修专祠以祀先生。白杨店亦踵其意而修之。余与二三同志慕其尊师重道,亦欲即先生里居建立祠堂以祀先生,以为后人景仰之所。特虑款项无出,有志而未逮。不意一为倡议捐助者,争先恐后。款项既足,择日兴工,安基甃石,不两月而大殿告竣。于以知乐善者人心之同;而道学之孚于人者,至深且远也。故志之。民国十六年春。”
        碑文对张稷若大加赞扬,虽不求仕进,但在经学方面卓有成就,为了纪念这位经学大师,捐资助建,不到两个月就把祠堂建成。张稷若的祠堂建在村的东北角,祠堂的四周南面是村民住宅,北面是耕地,东西两面是一片枣树林。祠堂坐北朝南,祠堂的南面是五间屋,这五间屋东西长16.5米,南北宽5米,这五间屋的中间是祠堂的大门,大门的两侧各是二间待客室,祠堂的大门是木制门,大门刷的是红漆,这五间屋的基础全是一米高的砖碱脚,以上是坯墙,屋顶的屋檐以上是铺的一米宽左右的兰布瓦,兰布瓦以上的屋顶是土屋顶,走进大门后,一直到祠堂大殿门口,全是铺的兰砖迎路,从大门到祠堂大殿门口砖迎路长十五米,迎路的两侧各有三棵茂盛的松树,在迎路的北面西侧是一棵芙蓉花树。祠堂大殿共三间,东西长10米,南北宽8米,祠堂大殿的基础高于地面50公分,大殿有前出厦、两头的屋角为飞檐翘角,屋顶上挂的全是兰小布瓦,前出厦明柱上过木上面全是花格,大殿的墙全是兰砖砌的,大殿的内墙全是白石灰泥墙,祠堂大殿内的正中间是紧靠北墙的张尔岐先生灵牌位,牌位前面是供桌,在供桌的中间是香炉,香炉两侧是供灯,牌位上的字是小席家村岁贡生席贯一写的,祠堂大殿门明柱上的对联是刘令吴村刘振德先生写的,在祠堂大殿内的东西两山墙上是万名旗和万名伞,上面写的都是捐款人的姓名,在前出厦内殿两头是两块高1.5米的石碑,在碑上写的全是捐款人的姓名,在前出厦门的两侧悬挂的是名人赠送的玻璃匾和木匾,匾上写的全是恭敬张尔岐先生的词语,在祠堂大殿的东北角还建有一个小厕所,祠堂大殿的四周全是土院墙。这就是张尔岐的故里蒿庵祠的原貌。
        二、垛石街道白杨店村的蒿庵祠
        据民国《济阳县志》记载:“白杨店创修蒿庵祠碑记”,碑文是由本县廪贡生张家杲撰写,碑文的全文是这样的:“窃思山左为圣贤桑梓,而道统所关代有其人。故秦火六经而后两次经生辈出。如济南伏生鲁高堂,高密郑皆抱遗订坠于存亡,绝续之交。而经学昌明爰及北宋,则有泰山孙明甫,俎徕石守道两先生,特起为人伦师表。越六百年,则有吾济蒿庵先生。按先生名尔岐,字稷若。蒿庵其道号也。明季为诸生。清初隐居求志以躬行为本,著述为事。迄今二百余年,德行道艺,巷祝口碑,藉藉传闻,穆然想见此人。洵邦国之光,非乡里之荣也。且先生著作则厌弃贴括羽翼,经传于天,人性理之学,尤悉心研究。是以昆山顾亭林有独精三礼,卓然经师自愧不如之叹!况当时孙钟元讲学苏门黄梨洲标宗姚江皆出入白沙阳明间。而先生独守程朱之学不少变,与桐乡张考夫,太仓陆道威、平湖陆清献诸先生齐名。岂仅为一乡一邑之士哉?考先生所著诸书。经部有《周易说略》四卷、《诗经说略》四卷、《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夏小正注》一卷,《春秋三传驳义》十二卷、《四书题备说略》六卷。史部有《纲鉴金丹》若干卷。子部有《弟子职注》一卷、《老子说略》一卷。集部有《蒿庵集》三卷、《蒿庵闲话》二卷、《新济艺文》三卷,《济阳县志》九卷。总核所著诸书要皆有功圣道,即与汉宋诸儒并列两庑应无愧色。乃仅崇祀乡贤,未蒙配享孔庙诚与先生,未进显其学行焉。虽然先生之生前名誉既不求闻达,先生之身后显晦亦何关荣辱。但名儒乃国家之瑞,令德为物望之宗道,关世教朝廷,固有封墓拜庙之文德系人心。闾里应有建祀立宇之举。吾济同人追仰先生,学接洙泗渊源理宗濂洛道脉。公议捐资创修祠宇,俾先生俎豆千秋,永垂不朽诚义举也。四方君子慕义者众,无不抒诚乐输共相资助,鸠工店材,不数月而竣。杲忝列后学,因乐事之有成也。遂不揣谫陋摭拾旧闻,而为之记。”
        碑文对张稷若同样也是大加赞扬,随即公议捐资创修祠宇,接踵张家庄创修蒿庵祠意而于民国十五年春追随动工,“不数月而竣。”“俾先生俎豆千秋,永垂不朽诚义举也”。
        白杨店村的蒿庵祠占地约三百平方米,为一进院落建筑格式,从正门进入绕过迎壁墙,即可进入院子看到祠堂,祠堂的大门是门楼式建筑,金柱大门,大门的门面宽2.4米,两檐柱间距进深 3.8米,迎壁墙是砖混结构,厚度为0.78米,宽度为1.64米,大门和祠堂正殿之间是兰砖铺迎路,祠堂的正殿为三间,五架深的传统木构建筑,明间面阔2.8米,次间面阔2.4米,外廊净深1.25米,大殿两侧各有耳房,在祠堂的院内立有本县廪贡生张家杲撰写的石碑一块,在石碑旁是胸径已达0.6米的梧桐树。大殿梁柱粗壮,橼檩牢固,特别是殿前门沿檐厅的古式木制框架,复杂而精致,檐脊上的小兽雕精美,逼真,整个大殿显得庄重而富有气宇。祠堂的大殿内墙上挂有张稷若先生的画像,在画像的上门写有“卓然经师张尔岐”的字样。在祠堂的正中间,正对着殿门摆放的是一个简易木桌神案,在桌子上面还盖着一块黄布,在黄布的上面摆放着一个香炉。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远近各村的善男信女便前来烧香祭拜,甚至还有几十里以外赶来的人专程来祭祀。大殿因年代久远,风雨摧残,于2001年4月,白杨店村委会对祠堂重新修建,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高平,因祖籍是白杨店村,曾捐资二千元,以表示对故乡人重视文化事业的支持。
        三、垛石街道码头村的蒿庵祠
        因张尔岐的前母,也就是他父亲的原配夫人陈氏是码头村人,张尔岐曾在码头村受过他的叔伯舅陈苍屏先生的经学启蒙教育,所以码头村陈氏家族在张尔岐先生病逝后,陈氏家族按地亩数,每户分摊集资为张尔岐修建了一座祠堂,以示对他的尊重和纪念。因为当时陈氏家族是远近闻名的大户,拥有土地分南十三顷和北十三顷,全家族尊师重教之风甚浓。
        码头村的张尔岐祠堂建于民国初期,祠堂的位置位于村东南部,即现在的村小学处。祠堂坐北朝南,规模不大,祠堂建有一间大门,是用青砖砌的,大门的顶部是用旧式兰布瓦挂盖的,大门的两侧是方形的石底座,在底座上刻有左侧为福禄,右侧为祯祥的四个吉祥楷书字,底座的上面是镇门的神兽,祠堂的四周是土院墙,进门后,迎面的是用青砖砌成的迎壁墙,迎壁墙的正面贴有菱形古式平瓦,迎壁墙的后面是三大间祠堂,从迎壁墙到祠堂有十米远,铺有兰砖迎路,在祠堂的两侧各配有一间平顶小耳房,祠堂的东西两侧各盖有三间平房,是住人和放东西的地方。祠堂的地基高于天井约半米,祠堂墙的碱脚高一米,碱脚以上是坯墙,房顶挂的是旧式布瓦,内部是方形双梁人字形结构,梁上刻有雕花,祠堂正中间是张尔岐的坐式泥塑神像,神像栩栩如生,面容祥和,在神像前面摆放着一张木桌,在木桌上放着一个香炉。整个祠堂显得古朴典雅,庄重肃穆。每逢重大节日,祈寿添丁、孩童求学,人们都带着供口,纸香前来祠堂跪拜祈祷,以示敬重。
        四、济阳旧县城的蒿庵祠
        据民国《济阳县志》记载:“蒿庵祠在本城救济院前院,民国十四年,邑人艾肇霖商同地方各机关及八区士绅,募捐新建。”
        旧县城内的蒿庵祠规模不大,三间平房,全是砖瓦的,在民国十四年,由济阳县商会会长艾肇霖先生协商县直各机关,及城区、蒿庵区、贤景区、滨骇区、苍屏区、石门区、闻韶区、仕风区八区的士绅,募捐新建,在祠堂内设有张尔岐先生的灵牌位,在牌位的前面摆放有一张木长方桌,在桌上放有一个香炉,供祭祀使用。        作者系区退休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