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92 更新时间:2023-05-26

乡 愁

◎马德水

        岁月流走,时光飞逝,过去的孩童,如今已是白发斑鬓的老者,更增添几分怀念故乡的惆怅。
        仲秋节刚过,我便踏上了离别已久的故土。这天,秋高气爽,微风夹杂着淡淡的玉米清香缓缓飘来,一望无际的玉米丰产田,青绿相间,涌动着玉米穗金浪起伏,散发着喜悦的香,成熟的香,震撼人心的香,令我遐想无限。长势喜人的玉米再也没有了曾经的荒凉饥饿。从天至地不再感到空虚,我满脑子都是黄澄澄玉米饼子香喷喷的回味。对我而言,吃上一顿用玉米面做的饼子犹如过大年,是幸福和满足。然而,就是这点点渴求,直到我18岁参军入伍也没能实现。
        那些年,我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父亲在县上工作,工资又低,也帮不了家里多少。全家六七口人的吃喝花销全靠母亲一个人勤俭操办。每逢夜深,人们已入睡,母亲还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大衣裤改小,冬衣改作夏衣,或者夏衣改成冬季的棉袄棉裤,大大小小的棉鞋、布鞋做了一双又一双,恐怕冻着我们。母亲经常把父亲的旧衣服改小让哥哥先穿,然后我再拾哥哥的“破烂”,一件衣裤上补了很多不同颜色的补丁。同学们趣笑我:“身穿花花衣,破衣露肚皮。”女同学见了躲着走,稚嫩的我无忧无虑,只知道埋头读书学习,并不在乎别人的冷眼相对。
        随着年龄慢慢增大,乡愁在心里生长,不断地加深。而当乡愁更加牵肠挂肚、撕心裂肺之时,痛苦中又隐现幸福的乡愁中。“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从小到大,值得庆幸和自豪的是,我有一个保护我,疼爱我的好母亲。我的母亲,平凡而伟大,她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甘苦持家,乐于助人,可敬可佩。
        记得有一年秋季,六十多天阴雨连绵,雨水填满了大渠小溪和池塘,低洼的农田汪洋一片,家门口雨水没过膝盖,很多土坯墙倒了,古老的土屋浸泡在水里遥遥欲坠。一天深夜,大雨倾盆,我们兄弟三人被“轰隆”声惊醒,睁眼一看外间屋顶塌了,泥水顺着苇柴流到坑上,漆黑的夜空电闪雷鸣,我们兄弟三个紧缩在坑角,拼命地呼喊:“妈妈,妈妈,屋顶塌了……”母亲在堂屋听到我们的呼救声,赤着膀子冒着狂风暴雨冲进屋里,抱起我和弟弟,拉着哥哥逃出了“危险区”。脚还没站稳,瞬间墙倒屋塌,断壁残垣,废墟一片。我们都被吓呆了,好险啊,真是死里逃生!
        有一年过仲秋节,母亲用地瓜面和野菜沫烙了十几个淡黄色圆圆的小菜饼饼,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心里美滋滋的。那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我看着月亮问母亲:“嫦娥姐姐也能吃到妈妈做的月饼吗?”母亲勉强笑了笑,没有回答。直到二十多年后,当我亲口品尝到月饼的美味时,一切都明白了。母亲的无言微笑,隐藏了多少辛酸和无奈啊!
        年复一年,世事茫茫,沧海变换,物是人非。少年已不认识当年的老者,而老者离别家乡时又何尝不是少年呢?只有门前的溪流,在秋天微风中荡漾细碎的柔波,物是人非的感慨就这样在诗人的眉间心底轻轻地震颤。“凄凉尤性午夜秋,怪得眉际添悠愁。西风吹落深巷月,清梦难解心间留”。这是我少年时的处女作。秋天是思念的季节,秋风起,乡愁生!古往今来,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故乡便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圣地,永远的牵挂。当秋雨秋风秋月呈现的时候,人们更容易多愁善感,心里便会产生更多的寄托和挂牵。这些并非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而是一份厚重的情感。故乡的人就是依靠这些慢慢长大了,变老了。故乡是一个多么“伤感”的字眼啊,它意味着已远离的影子。
        故乡,不只是生一份乡愁罢了。故乡,是自己情感的归宿。从古到今,多少名人墨客过世后,一定要长眠于自己的故乡。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移居城市,村里只剩“老弱病残”凄凉度日。乡情、乡味、乡恋……渐渐模糊而疏远。土坯屋,因无人居住而相继倒塌;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小学、幼儿园,如今长满荒草;热闹非凡的大街小巷, 此刻死气沉沉……我不知道如何和孙子辈叙说儿时的故事。土坯屋,承载的是无处安放的缕缕乡愁,在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眼里,它并不象征贫穷、没落,而意味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如手如足的兄弟之情,人情味浓的乡里乡情。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许可以还原过去乡村图景和诗意的生活,让拆迁的脚步缓缓等一等,留住我们的记忆和永远不可能抹去的乡愁。  
我思念故乡,对它饱含了无数说不清的情感,古人曾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我凝视远处迷茫飘渺的雨丝,听着推土机的轰隆声,家院拆了,村落没了,我的心也碎了。曾经的古村化为平地,冷冷清清的,没有了昔日热闹光景;曾经眼前飘浮着的玉米地,失去了青香丰收的风韵;路边的小溪失去了往昔的灵动,浑浊散发着刺鼻臭味,嬉闹的鱼虾也没有了神态;蜜蜂蝴蝶早已离去,枯萎的小花也各个垂着头,叹着气,一点生机都没有;柳树林,枣树林,桃树林只剩下一个个土坑。故乡的美,故乡的纯,故乡的真,故乡的灵魂……我知道,这一切已成为过去,心里充满了惋惜和悸动,深久的怀念如云般的缠绕。怎能不思?怎能不想?感怀美好吉祥的时代,抒发故乡情真意切的无限深思,牢记不能忘却的童年苦难与峥嵘历程里烛照的信念。故乡的那棵老槐树频繁地出现在眼前,赋予了离别的愁思。
        穿越时空遥望着数百年前“黄金古道”之辟路人先祖们的身影。他们是这片热土第一代拓荒的英灵,也许是空间的时光老人,在艰难的往昔中,用真诚融合故乡孤独寂寞的灵魂,逐梦奋进的今朝与盛世高歌的未来,间架起幸福彩虹,期望依旧,时光不老。
        逐阳暮,庄蝶梦,觅离魂。在日月星辰的流逝中静静地数着年轮,而那长长的乡愁,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是游子们抹不掉的心印,是永远打不开的心结。
        乡愁为何有这么强震撼力?因为乡愁来自故土。乡愁像一条长长的脐带,紧紧联系着人们的血脉,让大家团聚在乡愁的磁场里,凝结为浓浓乡情,融会成一种亲和力,相互发现,相互信任,相互帮衬。更以最能吃苦耐劳的故乡人品质,传递交流带来了更多的朴实、信赖和包容,辐射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上。
        多少年了,乡愁浓浓。故乡的风,故乡的云,何时为我抹去悲伤。作者系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济阳籍著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