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区“导师帮带制”助力选调生“破茧成蝶”
本报讯 “面对工作中的困惑,多亏师傅的帮助、教导,让我少走了弯路,快速适应了工作岗位。”济阳区济北街道选调生肖正一说。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肖正一的快速成长,是济阳区加强高素质专业化选调生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济阳区坚持把“导师帮带制”作为加强选调生队伍培养的重要抓手,通过优选帮带导师,丰富帮带形式,落实帮带责任,助力选调生茁壮成长、快速成才。
帮助选调生成长,选好“导师”是前提。为此,济阳区本着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原则,选择22名具有组织人事工作经历的班子成员和7名工作实绩突出的往届优秀选调生作为帮带导师,明确作风、能力、履历等5项标准和政治把关、思想沟通、工作指导、生活关心4项职责,着重从政治思想、业务技能、群众工作技巧等5方面“传道解惑”,帮助选调生迅速转变角色、增强工作本领,截至目前已累计选派导师44人。
工作中,济阳区注重丰富帮带形式,结合选调生性格特点、专业特长等,确定“共性+个性”帮带形式,建立选调生个人数据库,打造专属成长路径。注重答疑释惑、解忧纾困,开设“闻韶青优”年轻干部论坛,建立选调生帮带交流微信群2个,每季度开展谈心谈话,帮助解决困难问题5件。突出经验传授、业务教学,选派2人跟随导师参与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线工作。强化资源整合,组织6名经验丰富导师开展集中教学,推动帮带扩面增效。实行跟踪评价,在年度、期满等考核节点,重点听取导师意见。
为确保“导师帮带制”这一做法落地落实,济阳区强化保障服务,规范使用资金,及时下拨到村任职补助经费,为选调生到村安置、国情调研等提供经费保障。采取“四不两直”调研等形式,开展调研座谈12场次,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提升。将“导师帮带制”落实情况作为定性指标纳入选调生年度综合考核,工作不到位的不得评定为“好”等次。结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等开展“反向测评”,累计发放调研问卷22张,全面了解导师作用发挥情况,传导了压力、激发了动力。
济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强带弱、老带新,跟着学、照着做,有效促进了选调生的快速成长。据了解,去年以来,济阳区有2名选调生被提拔为街道班子成员,1名选调生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名选调生获得“全省百名优秀选调生”荣誉称号。(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