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43 更新时间:2023-05-15

“大喇叭、小蜜蜂、金话筒”:骇河之声“三件套”助力实现理响垛石

   

     “头天晚上点单的宣讲,第二天一早大喇叭就播了出来,我腿脚不方便,坐在家里就能听。傍晚还有身戴‘小蜜蜂’的快闪宣讲员来到巷口进行卫生健康科普教育,有趣、有料、涨知识。咱街道的宣讲工作真是赞!”坐在轮椅上的王大姐攥住街道上门走访调研的理论宣讲员的手,脸上笑开了花。
        为扎实开展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持续叫响叫亮“骇河之声 理响垛石”宣讲品牌,近期,垛石街道在实现理论宣讲“听觉有声”上下功夫,做足声音文章,从改革创新实践摸索中总结出“大喇叭、小蜜蜂、金话筒”骇河之声“三件套”,助力理论宣讲获取大声量、赢得大流量、弘扬正能量,真正实现理响垛石。
 

“大喇叭”点单宣讲
覆盖全村大声量
 

        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和通讯工具迭代升级,村大喇叭发布信息等的常规功能被逐渐取代。如何才能盘活用好各村长期“吃灰”的大喇叭资源?
        垛石街道结合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创新推出“大喇叭”特色宣讲,每个管区选取1-2个标杆示范试点村,每天早中晚3次,利用大喇叭播放理论宣讲音频,音频内容主要选自学习强国、干部网络学院等,每日音频播放清单由村微信群内以“接龙点单”的方式汇总形成,群众愿意听、期待听,大喇叭周围的空地成了群众热学热议的开放式研讨空间,每天准点坐满了人。同时,大喇叭成为理论宣讲的扩音器,助力理论宣讲获取大声量,许多住所偏僻、腿脚不便的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听到宣讲,让宣讲变得暖心又贴心。
        目前,“大喇叭”特色宣讲每日听众累计1万余人次,各试点村群众听讲覆盖率高达96%,下一步将在全街道推广,力争实现130个村全覆盖。
 

“小蜜蜂”快闪宣讲
汇聚群众大流量
 

        面向群众宣讲就像炒菜调味,既要能掌大勺上硬菜,有撑得起门面的“礼堂式”宣讲,又要善于“烹小鲜”,常态化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吸睛的各类特色宣讲,让群众听得“有滋有味”。
        垛石街道逢五赶集,番茄采摘、农事劳动教育实践等人流量大的活动频繁,针对这一特点,创意推出“小蜜蜂”快闪宣讲,举办快闪宣讲月活动。街道从部门职工及热心宣讲的群众志愿者中选派业务骨干50人组建垛石宣讲团,在人流量密集的活动现场,每人佩戴“小蜜蜂”,一个人就是一支宣讲队伍,以进大棚、进市场、进大集,融志愿、融民声、融党建的“三进三融”目标理念,和不做预告、直奔现场、分区划片的方式方法开展快闪式微宣讲,宣讲主题覆盖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政策解读、农技培训、卫健科普、心理教育等。
        目前已累计开展“垛石番茄rap说唱”“番茄红+学习红:学习强国创意打卡助推垛石番茄旅游采摘持续升温”“即时冲印,记录最美瞬间:学习强国创意打卡走进济阳区垛石大集”等多场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天下泉城”“爱济南”“新黄河”“大众网”“新济阳”等一批省市区级媒体争先报道转发,火爆全网。
 

“金话筒”站点宣讲
弘扬垛石正能量
 

        垛石街道自然文化得天独厚,23.2公里的徒骇河穿境而过,燕子湾湿地公园风光旖旎;传统文化厚重绵长,千年唐槐枝繁叶茂,白杨店汉墓、明代周氏庄园等遗址庄严宏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济阳第一县委旧址保存完整,“铁打的小开河”“血战坡杨家”等抗日佳话至今传唱。
        垛石街道有效结合理论宣讲工作,深挖自身文化资源,成功打造出“红色文化长廊”“大槐树下”等一批线下文化体验空间,推出“金话筒”站点宣讲。
        红色文化长廊是室内空间,街道专职宣讲员手持金话筒,辅以图片、实物、文字等直观方式,将垛石辖区内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温馨感人的道德模范事迹娓娓道来。大槐树下是露天开放场所,群众茶余饭后搬着小马扎在这里团坐,热学热议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理论宣讲员在一旁评议引导,群众宣讲志愿者手握金话筒发表个人观点,或谈近年来的丰收盛事、生活中的可喜变化,实现由群众听转为群众讲,真正从群众口中讲好垛石故事,传播垛石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