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模式助推党员冬春集训提质增效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和城市社区党员素质能力,我区探索“一个重点、两个载体、三类人群”的“123”模式,助推党员冬春集训提质增效。
围绕“一个重点” 夯实理论基础
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深化对农村、城市社区党员党的基础知识、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强化理论武装。专题培训全面覆盖。开办“党员干部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班”“农村、城市社区党员新春第一课暨党的二十大精神送课下基层活动”等,通过设置“主会场+分会场”,采取视频直播模式举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覆盖到全体党员。集中培训重点安排。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冬春集训各个班次的培训必学内容,切实做到培训项目重点安排,培训资源重点保障,培训效果重点评估,不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培训引向深入。日常学习常学常新。把《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等作为自学教材、必读书目,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原原本本读,逐字逐句学,坚持学常新、常思常悟。主题宣讲讲深讲透。创新打造“理润济阳”品牌,通过“七色花宣讲队”“小马扎课堂”“老郭下午茶”“百人百场”宣讲团等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党员群众身边,让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冬春集训开展以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到培训现场、基层一线开展宣讲500余场次,切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聚焦“两个载体” 确保培训质效
抓好党校主阵地和现场教学点两个载体,采取“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党校课堂+现场教学”等模式,突出政治引领、按需施教,不断提升集中培训质效。抓实党校主课堂。充分利用区镇两级党校开展党员冬春集训,区级举办示范培训,区委书记作开班动员并为学员上第一课,街镇开展普遍培训,7名街镇党(工)委书记带头上台授课,班子其他成员结合分工为学员授课。积极探索讲师“聘任制”,全区共选树师资100名,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同时坚持“引进来”,外请专家11次,就政策法规讲解、农业技术培训、乡村振兴等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党员培训质量水平。截至目前,区级开展培训2期,覆盖党员610余人次,街镇党校开展培训46期,覆盖党员11600余人。打造生动现场教学。整合全区22处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资源,穿点成线,绘制“红橙金绿蓝”五色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精品路线图,内容涵盖理想信念教育、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城市党建、经济发展五方面,为广大党员提供“点单式”教学。回河街道利用星河社区党性体检中心,借鉴医学查体治病理念,打造党性教育体检套餐,建立“党性教育——问题查摆——整改落实”党员教育模式;曲堤街道利用黄瓜产业实践教学基地,打造黄瓜种植技术培训课程,展示曲堤街道红色能量引领绿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培训产业发展技术、提供创业基地,助推黄瓜产业发展。各教学点紧扣辖区特色“量身定做”的课程,使党员教育更接地气。
抓住“三类人群” 拓宽教育广度
用坚持以党员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抓住“三类人群”,分类施教,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覆盖面。抓住“关键少数”。针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成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全区城市社区红色治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成员专题培训班8期,组织头雁论坛14期,前往烟台、聊城、德州、济宁、淄博等市学习调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等10次,实现基层头雁队伍集中培训全覆盖,不断提升“领头雁”的政治能力、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托牢“绝大多数”。针对普通党员,依托街镇党校,以管区、社区为单位分期分批开展不少于2天的集中培训,实现党员进党校培训应进必进。党员通过签字亮身份,宣誓铭初心,培训促提升,努力成为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兜底“特殊群体”。针对农村高龄党员等出行困难的党员,开设“庭院课堂”,组织志愿者送学上门。仁风镇组建以包村领导为队长,各村党建指导员为队员的“阳光宣讲团”,利用村民每天晒太阳的时间开展“阳光”微宣讲活动,通过与党员村民聊变化、话发展,将大道理“讲小”“讲实”讲到村民的心坎上,确保出行困难党员培训“不掉队”;针对流动党员,利用春节返乡机会参加集中培训,实施“跟踪”管理,每月不定期通过17个流动党员微信学习群,推送学习资料。截至目前,线上参会学习400余人次,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学习培训常态化、全覆盖。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