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 集 儿
◎马居双
记得小的时候,我最喜欢跟在母亲身后去赶集了。那时岁数小,倒不是去集市上买什么东西,只是看见在家里未曾看到的东西心里好奇,看个热闹看个新奇去。当然也会缠着母亲买点好吃的,比如瓜子、糖酥棍,小孩子嘛,就是嘴馋。再就是钻到小人书前,翻翻那些连环画,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可以逞英雄,摆个气势。那时集市上的零食没有现在集市上摆放的多,琳琅满目的,仿佛是一座可移动的大型超市。那时所见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四乡八邻自家种植或养殖的自有物。在地上铺一张旧布或者破塑料袋,上面摆放上自家种的东西,一杆手秤,蹲坐马扎上或者地面上,用期待的眼神盯着来往的赶集者,期盼着带来的东西能快快卖掉,回家干农活去或填补些家用。那时记得集市上以瓜菜和布料居多,都是家常最基本的生活品,没有什么现代化的中高档消费物品。一个字,穷!市场的活跃程度和人们的欲望还不高,可能能吃饱饭,攒钱盖上房子,把孩子们养大就是幸福了!
对我来说,母亲赶集能给我买点瓜果来就很知足了!对姐姐们来说,母亲给她们买一件新布料做一件新衣服那是最大的期盼。而母亲考虑的更多是买一些家庭或劳动的必需品,种子、农药或者镰刀、农具之类的。那时人们赶集是提着棉花兜或者拿着化肥袋子赶集的多,也大部分是在田间干上大半上午的农活后才急急忙忙去赶集市,所以集市拿着棉花兜子或者背着化肥袋子赶集的居多。我记得我的母亲是拿着棉花兜子去赶集的,所以买回的东西不多,蔬菜基本不怎么买,那时各家地头、庭前院后、自留地间都兴种点自家菜,比如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之类。甚至棒子地或者高粱地里也夹杂地种了一些菜,大部分是豆角之类,大部分都能有自己种的菜可吃,虽然品种单一点,没有现在这么多不知名的南方蔬菜和水果,但是吃菜还是不愁的,都有或大或小的菜园!愁的就是油贵,不和吃菜一样自产,需要用钱到集市上去买或者坐等走街串巷的商贩的吆喝声买点,因此那时走街串巷的货郎较多,常常听到卖力的吆喝声。那时吃的油是麻油,花生油还不是主流食用油,寻常人家就是麻油或者豆油,不过仍然紧巴的吃,还是一个字,穷呗!
依稀记得那时的集市分三个区域吧,蔬菜水果买卖区、服装买卖区、畜牧买卖区,五金摊零星摆放在集市的一角,大部分卖的是镰刀、锄头、三齿,不过很受大人们欢迎。卖的和买的大部分是本地或四邻八乡的农户,专门干贩卖的商贩不占多数。那时农业化还不发达,农活还是主要依劳力和畜力为主,所以农具和畜力很有市场。牛儿比较温驯,男人女人都能使唤,驴马也有,但脾气易爆,腿快,女人不好使唤,也跟不上腿脚,因此大部分农户家喂养的牛儿比较多,畜力市上还是温顺听话的牛儿居多,我家也养了一头老黄牛,虽然对我不怎么温顺,但是很听母亲的使唤,那是母亲细心喂养多的缘故,自然牛儿也通犀灵气,知道谁最善待它,自然卖命听使唤。
那时赶集我是跟着母亲去的多,不管是买的还是卖的都是一张张被黄土伏羲、饱尽风霜的脸,满面红光,油头粉面的脸像不多,穿着也是自家裁剪缝制的为主,给我留下的都是一张张淳朴至善的印记。时光荏苒,今天在我面前已不是我的母亲,而是我的妻子,还是这个地方,这个熟悉的过往,不知怎的,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是对往昔的留恋,还是对今天生活面貌的喜悦,还是对乡土的眷恋,我说不出,或者都有吧!走吧,走吧,人活着总要长大……
作者单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