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座闻韶台
◎侯英道
早就听说闻韶台遗址在曲堤街道,而我的老家就在曲堤街道北边的白桥镇,我每次回老家都会经过那里,但是每次都没有单独去看看传说中的闻韶台。或许是心有所系,或许是为了了结心愿,这个周末我决定开车单独去参观一下久违的闻韶台。
我是在百度地图上搜的“闻韶台”这三个字,然后就按照导航一路驰骋,终于车子在一个胡同前停下了。走进胡同,我看见尽头处的门上赫然挂着“闻韶台文化大院”的牌匾。门两侧列一副对联,上联是“鹏栖驿路孔子曲堤闻韶乐”,下联是“凤仪济水杰人灵地复韶台”。
原来这里就是我心心念念的闻韶台。传说孔子周游列国,到达济阳曲堤时,忽闻韶乐,悠扬动听,故止步不前,发出了“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慨叹,此后三月不知肉味。后人便在孔子听到韶乐的地方建高台纪念,起名为“闻韶台”。我常常想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能让圣人都流连忘返?闻韶台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这座闻韶台文化大院。
进门左手边是一面墙,由西往东依次用石碑雕刻着闻韶台简介、孔子闻韶乐浮雕、闻韶台的由来。进门右侧巍然矗立着圣人孔子像,雕像两侧各有一石碑,分别写着“千古一脉”和“人仁为本”,再往东走就是与雕像东西对立的闻韶亭。
我坐在闻韶亭下,抱起手中的吉他弹唱起了一首老歌。遥遥望去,我不禁被亭子南边池塘的一池浅绿深深吸引,那是夏日里的莲叶正在水面上舒适地躺着,安静地就像熟睡的孩子。我赶紧放下吉他,生怕惊扰了那一池浅绿。此时此刻,远离喧嚣,眼前看到的正是唐诗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偶尔还有阵阵微风吹过,我瞬间忘掉所有烦恼,惬意地享受这一段无人惊扰的美好时光。
我正沉浸在这其中,忽然被一阵脚步声惊醒,原来是正在隔壁闻韶书院练习书法的刘宝玉先生闻声而来。刘先生听到我专程来参观闻韶台非常欣慰,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闻韶文化的不多,接着就跟我讲起闻韶台的故事来。
从刘先生的讲述中,我得知,原来闻韶台遗址早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这个闻韶台文化大院是他根据历史照片和所见所闻建造的。根据有关记载,闻韶台大约始建于金大定年间,闻韶台高约40米,台基占地约3300平方米,是一座完全用黄土堆成的高台建筑,后来历经数次重修。在历史动荡中,闻韶台慢慢被毁坏,唯一剩下的土堆也在1972年被推倒了。
当我问刘先生他为什么要自己花费巨资修建这座闻韶台文化大院时,他说自己从小就在闻韶台脚下长大,他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重建闻韶台,来勾起人们对闻韶台的缅怀和思念。听到这里,我忽然被眼前的这位67岁的老人深深感动。
我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座闻韶台,那就是初心,或者说是梦。我们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会经历无数个十字路口,会做出无数个抉择。多年以后,我们终于活成了现在的自己。就像孔子跋涉千里偶遇韶乐一般,我们每个人在追梦的途中也会邂逅小惊喜。孔子找到了他的韶乐,发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千年感慨。我们在路上忽然听到一首曾经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歌曲,也会眼前一亮,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然而,我们的梦远不止如此。
从情窦初开到耄耋之年,梦一直都在。当我在十岁的下雨天站在胡同口看到不用干农活的母亲肩上背着装满苹果的背包迎着春风归来时,我觉得天能够一直下雨就是我的梦。当我在二十岁的夏夜走在大学校园的梧桐树下看到那个穿着浅蓝色裙子的女生因为路灯没亮摔倒在地上向我伸出双手时,我觉得灯能一直不亮就是我的梦。当我在三十岁的秋日坐在办公桌前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因林林总总的事被判处刑罚面带愁容找我报到时,我觉得世上没有犯罪就是我的梦。当我在四十岁的冬天驱车带着孩子回到老家看到父母和亲人期待已久的眼神时,我觉得团圆就是我的梦。终于,当我在九十岁的某一天,已分不清春夏秋冬,躺在藤椅上,手捧一本旧书回忆往事时,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我的梦。
站在复原的闻韶台前,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在《论语》里发出的谆谆教诲。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里的沧海一粟,都不会成为孔子一样的圣人。但是,无论你我是多么平凡的人,我们都有追梦的权利。虽然有的梦,你我穷极一生都不会实现,但我们依然前赴后继地执着追求,也许这就是梦的意义吧。
往事越千年,韶乐已不见。物是人非猛回头,换了人间。背起行囊,踏上战马,迎着冷眼与嘲笑努力追梦吧,远方一定有故人美景与乘风破浪的自己不期而遇。
作者单位: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