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 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济阳街道大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感谢共产党,让我不愁吃、不愁穿。感谢济阳街道的工作人员,让我现在有了工作,到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济阳街道孟家村贫困户马桂英激动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济阳街道狠抓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举措,聚焦摆脱贫困,以“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为主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严格对标现行扶贫标准,精准施策发力,全面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现行目标标准,紧盯短板弱项。通过深入群众、走访调研,结合脱贫攻坚政策与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激励各贫困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朝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发展产业、聚焦增收,走出了一条宽广的全面小康之路。
产业扶贫开辟村民致富新途径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济阳街道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管理,落实帮扶措施,加大督查检查等各项措施,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显著。
在产业扶贫上,济阳街道先后投资150余万元,对葛店村的道路实施硬化11000平方米,修建排水沟4300米,种植绿化树木1500余株。同时依托葛店村的区位优势,围绕水系做文章,以水为链,利用村内150余亩水面把“稻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继续扩大种养规模。通过对水系改造的提升,葛店村形成成方连片的稻田文化。稻田外,南依引黄闸观景台,形成南观黄河风貌,北揽稻田景致的旅游特色。稻田内,村民以稻蟹混养模式为主,养殖的螃蟹亩产量达到了25公斤,稻米平均每亩出米350公斤,除去水稻和螃蟹的种养殖成本2000元,亩平均利润可达4000元,成为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未来可期,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葛店村未来的发展,村书记表示,“首先要在发展产业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旅游’的‘农+旅’模式,打造‘稻田+’现代农业园区。下一步,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更多的企业进驻园区,通过产业园区发展,让农民变工人,每个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村里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谈起葛店村的未来,村书记滔滔不绝,信心满怀。
教育扶贫点燃贫困学生新希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脱贫攻坚,教育为先。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济阳街道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多年来,济阳街道创新方法,攻坚克难,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遵循着让孩子都享有公平受教育权,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原则。
济阳街道张辛村张苗苗的母亲患有类风湿关节炎20多年,属于国家二级残疾人和失能人员,日常生活都由张苗苗父亲照料。多年前,张苗苗母亲病情恶化,需入院接受手术治疗,面临高昂的手术费,全家只能四处借钱。济阳街道扶贫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为张苗苗一家申请了贫困家庭子女助学金以及残疾人子女助学金,并且在上学期间享受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免学费的政策。教育扶贫政策让张苗苗在大学期间能够安心学习,“虽然我们是贫困家庭,享受着国家的政策和补助,但我们不应该变得什么都依赖政府、依赖救助,我们不能被贫困思想打败,幸福是用自己双手创造的,价值是用自己行动创造的。我在课余时间去饮品店做兼职,打工赚生活费,虽然每天都很累但觉得自己创造财富的过程很幸福。”张苗苗对记者说。
提及未来,张苗苗满怀向往,她说“扶贫政策给我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有勇气追逐自己的梦想,我要以顽强的斗志,务实的行动,书写出合格的青春答卷,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尤其是济阳街道的扶贫干部,在今后工作中,更加坚定信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更要像帮助过我的扶贫干部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村村有产业、家家有就业、户户有分红、人人有学上。“济阳街道脱贫攻坚工作脚步不停,在工作中我们坚决做到‘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查缺补漏,攻坚克难,争取摘掉更多贫困村的帽子,让他们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为脱贫攻坚完美收官贡献济阳街道的力量。”济阳街道扶贫工作人员说。 (李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