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9 更新时间:2021-04-07

难忘儿时过年味

◎张云霞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又要过年了,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多少年了,那种感觉已经成为儿时记忆里永远珍藏的经典画面,永远挥之不去。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末,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尽管那时候物质匮乏,却充满了无尽的快乐。印象中,那时候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村里的磨坊首先进入了忙年的节奏,那时候没有电动磨面机,小麦、玉米、豆子都要经过碾轧、磨推等工序磨出面粉来。队上的小毛驴被蒙上眼睛,天昏地暗地不知转多少圈,为家家户户磨出过年的米面。大人们说说笑笑、忙忙碌碌,小孩子则在一边连蹦带跳、打打闹闹,有时累得睡倒在磨坊里,也不知道怎么回的家。
        蒸馍馍的面粉准备好,就开始置办年货了。妈妈忙着扯布给孩子们做新衣服、新鞋,做好了就放在箱子里,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爸爸忙着赶集准备年货,为男孩子买鞭炮,为女孩子习花,为家里招待客人买菜。家里条件好的买十斤左右的肉,条件差的买四、五斤;菜无非就是白菜、藕、豆腐、花生米等几样,这些也只有来客人时才能拿出来吃。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家家户户都要扫扫房屋,辞灶神。说灶神在自己家里辛苦工作一年了,该上天跟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去了,家家户户都在这天准备盛宴,说是孝敬灶王爷,希望它能上天言好事,由此也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过了小年后,蒸馍馍便成了各家各户的一件大事。那时候左邻右舍都互相帮忙,今天你家蒸,明天他家蒸,一群中年妇女在一起叽叽喳喳、有说有笑,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好不热闹,这时候,往往也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我最喜欢听她们讲的奇闻怪事了,有时候睡醒了一觉,她们还在那里兴致勃勃地说个没完。那时候的馍馍分两种:白馍馍,纯白面做的,留给客人吃;黑馍馍,白面加麸面,或玉米面做的,自己吃。那时候我们虽然很馋,但大人不让吃,我们也绝不敢动一个白馍馍的。
        除夕夜是老人们眼中最重要的,晚上,奶奶哄着孩子们不让睡觉,说要守岁,据说睡得越晚,来年就越有好运。这天晚上,奶奶不让我们多说话,怕说出什么不吉利的话,来年晦气。接下来,一家人开始包饺子,有时候包上几个放入硬币和糖块的饺子,谁吃到了,寓意新的一年有福气。那时候没有电视,大人们包饺子,小孩子在一旁偶尔给大人们捣捣乱打发时间。终于熬到十二点了,放鞭炮、吃饺子,给长辈拜年。老人们把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睡前我还一遍一遍数着手里的纸票,舍不得放手。
        大年初一早上,爷爷奶奶早早换好新衣服,坐在桌前,等待村里的小辈们来拜年。我们也迫不及待地穿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跑到大街上炫耀一番。跟在大人身后,我们也会跑去给左邻右舍的长辈们拜年。回来时兜里装满了长辈们给的糖果、瓜子。我和哥哥、姐姐们总会把它们装进木头箱子里,留着以后慢慢享用。
        从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了。孩子们都想跟大人去,可是妈妈每次不是带哥哥去,就是带妹妹去,从来都不带我。“宠大的,惯小的,中间的活恼死”。看来这话说的一点也没错。直到现在,一说起这事,我还埋怨妈妈偏心呢,妈妈听了总会哈哈大笑,笑我“记仇”。
        元宵节,也是一年中的重头戏。闹秧歌是最主要的民俗活动。舞龙灯、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节目丰富多彩。我们这些小孩们乐此不疲,一个村一个村地跟着跑,一个是享受节日热闹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还能用压岁钱买一点自己喜欢的零食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蓦然回首间,往日变成了永久,但儿时那些春节的年味道,却装载着满满的幸福回忆,永远的挥之不去。作者单位:山东省临邑县犁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