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45 更新时间:2021-03-30

建言“北起“战略落实 助力中心城区建设

——区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二)

        编者按:3月25日下午,区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9位政协委员围绕优化税收环境、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扶持壮大畜牧养殖业等问题作了口头和书面发言,提出了一批有见解、有深度、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现将发言内容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打造本土非公医疗品牌 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区政协委员、济阳口腔医院、区红十字会医院院长  李桂勇

        尽管这几年非公专科医疗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影响,发展相对滞后,还有一些问题影响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由于政策、技术、资金等因素限制,我区的非公立医疗机构规模都不大,导致其竞争力偏弱;在服务层次方面,多数非公立专科医疗机构以门诊为主,手术量很低,服务层次还不够高。
        二是专业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我区的几家民营医院,虽然都有专业的医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力量,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更是奇缺,致使很多疑难杂症患者不得不跑到省、市口腔医院、章丘明水眼科医院等就医,耗时耗力耗财。
        三是医疗投入不足。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区几家专科医院,不能进行持续的业务流程重组和资金设备投入,以合理的投入谋求医院最大的可持续发展,让患者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最优质的服务,从而促进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
        四是信誉诚信不足。个别民营医院广告不实宣传,疗效与承诺不相符合,给患者造成心理创伤和经济损失,埋下了患者不信任的重重危机,使整个民营医院行业形象严重受损。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落实政策规定,尤其是出台相关的配套细则,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为非公医疗机构留足发展空间、放宽准入条件、推进分工合作、优化运营管理、医保政策,提高社会资本办医的积极性。把社会办医纳入到区域的医共体、医联体建设的整个体系里,实现携手共建,鼓励和支持非公立专科医疗机构做强、做大,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2.加大医学人才队伍扶持与建设力度。面对严重困扰非公立专科医院发展的瓶颈,需深入改革与保障:一是改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外部学术环境,在职称评聘、科研立项、参加学术活动、评先评优等方面享有同等的待遇;二是将非公立专科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纳入医疗卫生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三是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医务人员合理流动,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3.为非公医疗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关部门通过对民营医院布局、医疗资源配置进行统一规划,一方面控制“小、多、散”的民营医院机构设置,另一方面引导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按照“服务上水平、规模上等级、质量上档次”的原则举办高技术、高水平的民营医院,引导民营医院向“专、精、优”的方向发展,避免与公立医院在专业和科室的设置上过于重复。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优先解决。鼓励民营医院参与到社区医疗卫生、公共卫生等工作中,通过社会公益性活动扩大民营医院的社会影响力,为其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4.建立患者就医联络平台。针对老百姓有到北京、济南等三甲医院就诊需求,但是挂专家号难、就医难的实际,建议有关部门,整合区内优势资源,建立到外地就医联络平台,为我区有需求患者提供就医方便,真正造福为民。

深入挖掘餐饮行业价值 增强济阳经济发展动能
区政协委员、山东必普电子商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森

        我区当前餐饮发展空间巨大,但因面临餐饮市场分散,餐饮品牌化缺失、缺乏特色,缺乏餐饮专业管理人才,餐饮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在此,就我区餐饮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旅游+文创+餐饮,提升餐饮品牌。(1)用各种方式提升鲁菜、济阳特色菜品的知名度,垛石“杜家驴肉”、曲堤镇“刘家羊肉”、济阳“绍氏酥鱼”、“小圈”牌豆腐皮已然是济阳特色,除加强其宣传以外,还可利用当地垛石番茄、“曲堤牌”黄瓜等果蔬打造特色菜系;(2)用各种方式提升餐饮企业的知名度,要挖掘和打造各区域现有人文和自然景观,像是借助澄波湖风景区、土马河湿地公园、济北公园、玉皇冢遗址、灯光小镇等人气,提升知名度;(3)研发当地特产及其衍生产品,并打造一条销售渠道。加快推进我区文化、旅游、餐饮等融合发展,进一步形成对我区餐饮、旅游等产业的引领作用。
        2.培育餐饮节会活动,激活特色餐饮消费。认真分析并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餐饮节活动,力争形成一批有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定期定点举办、有一定影响力、有实效的餐饮节活动。
        3.打造特色餐饮街区,推动餐饮集聚消费。围绕商贸、商务聚集区和居民生活的市场需求,做好餐饮街区规划布局,采取拆旧建新、修旧如旧、整治创新等方法,借鉴成都成功经验,推动特色餐饮街区建设,逐步培育一批以餐饮为主,汇聚餐饮、休闲娱乐,特色突出、餐饮文化浓厚的店铺,形成特色鲜明的餐饮街。
        4.丰富夜文化,推动夜经济发展。地摊经济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通过发展地摊经济,也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建议有关部门根据街道情况,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划分固定区域和摊位、规定固定经营时间,实行地摊经营业主登记监管,建立流动城市管理与市场监管小分队。
        5.餐饮工业化发展未来可期。经过多年发展,济阳具备了发展特医食品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集聚了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150余家,拥有闻名全国的济北经济开发区和享誉海峡两岸的省级台湾工业园,是全国食品工业名城,食品饮料产业体量达到百亿规模。在此基础上,建议我区可以抓住餐饮工业化发展机遇,将济阳打造成为餐饮工业化发展的新中心。

坚持综合施策 着力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区政协常委、区司法局干部  张  东

        用工难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矛盾,是我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建议重点围绕实施“一个工程”、深化“三个机制”、抓好“五个提升”来下功夫、做文章。
        “一个工程”:即大力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强化政策引导,针对这部分人群建立信息档案,加强联系沟通和宣传推介,把主动走出去的人拉回来,把被动输出的劳动力请回来,做好“留”字文章。
        “三个机制”: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议进一步扩大我区职业中专办学规模,强化企业和学校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冠名班、学生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派技师到学校授课等多种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为企业培训更多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二是深化招工信息服务机制。在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区级就业信息平台,扩大信息覆盖范围,真正让求职者找到岗位、让招工者找到需要的人才。三是深化与高中毕业生联系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高中毕业生联系档案,成立专门队伍,定期与学生本人和其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宣传我区良好的发展形势和后劲,利用寒暑假组织相关专业同学入园入企参观、见习实习,使他们了解济阳、了解企业,增强回济阳发展的兴趣和信心。
        “五个提升”:一是进一步提升员工薪酬待遇水平。企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用工待遇,尽可能使员工工资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并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同时,要依法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增强岗位吸引力。二是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企业在狠抓生产的同时,要注重加强文化建设,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依赖感。三是进一步提升城市配套设施服务水平。重点围绕交通、教育、就医以及酒吧、咖啡厅等年轻人喜欢的娱乐休闲产业,进一步做好优化提升和培养、引进文章,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公租房、廉租房,逐步提升济阳城市承载力和内在魅力,着力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四是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水平。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创新方式方法,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建立引才奖励机制,激励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引才工作,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五是进一步提升对企业监管水平。聚焦企业职工招聘、管理、薪酬发放、保险交纳等环节,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拖欠职工薪酬等不规范行为,坚决防止因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造成员工外流。

加强扶持力度 促进升降平台产业转型发展
区政协委员、济南金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登金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全区广大液压升降平台企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规范,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创新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逐步向高科技、智能化方面转型升级。但同时我们的升降平台产业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招工难。随着我们济阳企业不断增多,各行各业都在大量招工,仅仅依靠济阳职业中专、冶金技校等几所学校提供的技术工人很难满足目前我区企业的需求,电焊工、外贸营销人员等更加难找。二是融资难。企业贷款仍是靠实物抵押,按百分数批贷,现有的抵贷只能缓解当时的问题,解决不了上项目、上规模、扩大产量的难题。三是缺乏行业管理和品牌效应。即使有统一的行业团体标准,仍缺乏产权保护意识,外地企业容易复制,自己的产品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营销体系杂乱,品牌信誉度低。设备生产和销售多而散,形成不了合力。一些空壳销售公司,只讲利润不讲诚信,导致恶性竞争,损害了济阳液压升降平台的品牌形象。四是缺乏开放型经营理念。思想不开放,经营保守,缺乏资源共享、强强联合意识,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在机械加工和生产工艺上更缺乏机械化制造的理念,大量的人工手工操作,导致劳动强度大、质量差、效率低。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多措并举吸引人才。大力培养本地优秀技术人员、国际贸易等各类人才;出台优惠政策,让这些技能人才安心留在当地发展;走出去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大力开展各类推介宣传,让更多人才了解济阳,到济阳发展。
        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改善贷款发放标准,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体系,重点考察中小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以及财务状况,并采取适当的数量分析方法,进行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引导各金融机构将信用等级高、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纳入重点“培育池”,在企业发展时享受优先扶持政策。改变过去单一的房产等实物作为抵押标的。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赋予协会一定的管理职权,监管、督促、帮助协会发挥好行业管理作用。通过协会自律,整合销售资源,理顺销售体系,全面净化行业市场。依托协会建立大数据平台,做好精准营销,发挥好协会的纽带作用。协助平台企业制定出有法律效力的属于我们济阳的行业标准,来保护产权、保护市场、保护企业。
        4.鼓励快速转型发展。建议政府在行业做强上做文章,出台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争做行业隐形冠军。探索建立机械装备制造业专家工作站,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运用机械化、机器人制造生产线,减少劳动力使用,提高机械化程度。通过研发平台,不断开发新产品,突破技术瓶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我区升降平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全力打造城市中心商圈 助力高质量中心城区建设
区政协委员、济南博纳置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吴林冲

        我区的城市中心商圈建设,存在业态单一、品质不高、活力不足、主题不显明等现状,制约着商圈发展新动能的加速形成。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升级银座商圈,打造综合消费新航母。博纳城市广场是目前我区最大的城市综合体,但是业态仍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建议扩充业态,丰富产品。在汽车综合产业方面,实现4S店销售、汽配、美容装饰、二手车、汽车文化展览等复合功能。在农贸产品批发方面,利用济阳传统农业产业优势,将食品、蔬菜、水果、粮食等产业做出自己品牌,实现农民收入提高。在家居广场方面,引进红星美凯龙、欧亚达、居然等一线品牌,满足市民高层次的软装需求,填补我区大型高档家居购物广场的空白。
        2.培育纬二路商圈,打造主题教育新地标。一方面着重打造众海新天地教育综合体。实现舞蹈、声乐、琴棋书画等青少年综合艺术类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同时为学生社会实习提供基地场所,另外辅助引进人力资源服务和职业介绍等教育延伸产业。二方面升级改造六福步行街。依托众海新天地教育新地标效应,由所在社区设置教育培训一条街导视牌,打出步行街主题教育标识,改变步行街二楼房屋空置率高、市场活力不足的现状。
        3.两大商圈打造的三大保障。一是确保新项目土地供应,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区政府相关部门在提报济南市重点项目建设时,尽可能选择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前景性项目、辐射能力强、带动社会就业能力强的项目列入,确保足量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让签约的好项目加快落地。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方面,从设计到土地平整,从桩基施工到竣工验收,尽最大限度帮扶项目建设落地、投产、达效。二是完善社区配套,提供交通便利。目前老城区受拆迁影响,人流量减少,所以应加快社区建设,提高入住率,加快人气提升。增设各乡镇直达班车,提高商圈辐射能力。三是提高商圈升级速度,优化商圈运营能力。在升级改造方面,建议由所在社区牵头,联合各相关部门制定方案,逐步实施。同时协助和指导商圈内各项目运营商提高运营能力,确保引进有品牌影响力和大众接受度高的优质商家;另外在物业服务水平方面也要稳步提高,确保各商户的日常运营,做好市场的消防、治安等各项安全保障工作。在商圈运营方面,涉及到的工商、税务、执法等各部门可在商圈内设置办公点,实行全程、现场办公服务,积极帮扶各商户在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加大引才力度 引领升降平台产业高质量发展
区政协委员、济南华北升降平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殿华

        济阳作为新建区,与济南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先进区域相比,在就业机会、薪资水平等“硬环境”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教育资源、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等“软环境”方面也有一定欠缺。济阳本身高校数量少,对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也有所不足,形成了“得人难、用人难、留人难”的不利局面。为此建议:
        1.出台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安家费、住房补贴、子女优先入学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各类应届毕业生前来就职;结合济阳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建立校企合作,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健全人才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保证人才开发投入不断增长。
        3.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议人才相关单位在生产信息、生产用地、生产资金、生产品种、生产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倾斜和扶持,为人才的科学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帮助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
        4.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象定位在硕士、博士、高级工程师等各行业高层次人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经济及城市发展建设紧缺的高级人才,为济阳区的发展贡献才智。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立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相衔接的政策通道,创新现有人才的激励机制。
        5.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建议给予引进企业一定的政府补助,直接降低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门槛,减少企业的成本,促使企业可以有更多的动力进行引进。
        6.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议通过担任技改和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专项团队课题攻关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专业化的青年英才。
        7.加强人才流动监管。要强化管理措施,打击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无原则、无底线、无秩序的互挖人才的不良行为,从政策层面上将企业、行业、人才进行信用评级、归档管理、流动监管、政策扶持、福利补贴等纳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