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68 更新时间:2021-03-25

关于济南市济阳区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1年3月24日在济南市济阳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济南市济阳区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提请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全区和区级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1138”工作体系,奋力应对前所未有的收支压力,守牢“六保”底线,加大“六稳”力度,攻坚克难、奋勇争先,超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有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一)一般公共预算完成情况
        2020年4月起,划转至先行区的孙耿、崔寨、太平三街道收入缴入先行区国库,实行分库核算,但在2020年对外收入报表上,市财政将先行区入库数统计到我区反映。按照该统计口径,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6527万元,完成调整预期的100.5%,同口径增长16.1%。
        按照实际缴入我区国库数据反映,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7431万元,完成调整预期的100.4%,同口径增长15.4%。
        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7431万元,加上级各项补助、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298508万元,收入总计575939万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当年支出478705万元,加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97234万元,支出总计575939万元。收支相抵,当年平衡。
        区本级(含开发区,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052万元,加上级各项补助、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调入资金、下级上解、上年结转等308089万元,收入总计513141万元;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当年支出418673万元,加上解上级、债务还本、补助下级及结转下年支出等94468万元,支出总计513141万元。收支相抵,当年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完成情况
        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全年完成351957万元,完成调整预期的100.5%,加上级补助、新增专项债券、上年结转收入等215963万元,收入总计567920万元;全区政府性基金当年支出508499万元,加上解上级、调出资金、结转下年支出等59421万元,支出总计567920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成情况
        2020年,全区无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发生,上级补助我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6万元,当年未形成支出,结转下年使用。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成情况
        2020年,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69691万元,支出60053万元,滚存结余88774万元。
        (五)预备费动用情况
        年初预算安排预备费5000万元,支出5000万元。主要用于上级政策变动带来的支出、疫情防控等方面,较好地保障了年度预算执行中不可预见的急需支出。
        (六)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余额情况。2020年,我区政府债务限额为579690万元,其中一般债务162336万元、专项债务417354万元。年末,全区政府债务余额517122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113728万元、专项债务余额403394万元。2020年全区政府债务率为60.6%。
        ——当年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情况。2020年,我区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83125万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券659万元,用于仁风黄河滩区迁建项目;新增专项债券157084万元,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支出;2018年棚改结转债券10000万元,用于经三路西华阳路东棚户区改造项目;再融资一般债券15382万元,用于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
        ——当年争取抗疫特别国债情况。争取抗疫特别国债20604万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市政、道路及水利工程建设。
由于上下级之间的体制结算正在进行,上述部分数字还会有所变化。
        (七)落实区人大预算决议及预算执行效果情况
        2020年,全区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落实区人大常委会有关预算决算的各项审议意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抓好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济南北部新区建设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
        1.千方百计开源节流,收入规模持续放大。针对财政形势新变化,积极构建系统性财源收入保障体系,多种渠道聚财增收。强化组织财政收入。在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前提下,加强关键领域税费监管,积极培育新增长点,确保各项税费应收尽收、足额入库。全区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列全市第一位,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基本盘”。加大资金争取力度。争取各类债券资金20.36亿元,保障生命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基地、兴阳供热锅炉及配套管网等区重点建设项目,专项债券额度较上年增长50%,争取额度位居兄弟区县前列;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7.17亿元,保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清洁取暖等民生工程有序推进。加强PPP项目运作。PPP项目已入库8个,总投资超50亿元;7个项目密集开工,银河路提升项目快速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即将运营,中医医院门急诊及康复楼项目正在采购社会资本方;大寺河提升和第二中学迁建项目创新使用社会资本方采购联合招标模式,为我省首创,被财政部PPP中心、大众日报等媒体报道。统筹盘活存量资金。全面梳理政府、部门存量资金,财政统一盘活,全年统筹盘活存量资金43099万元,用于民生领域各项重点支出。向压减支出要财力。对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一律“从严从紧、能减尽减、能压尽压”,2020年全区一般性支出较上年下降10%以上。
        2.集中财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保障有力。坚持保障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正常落实不打折, 全年民生支出40.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5.2%,支持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投入2685万元专项用于疫情防控工作,建立疫情防控资金支出“绿色通道”,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出台政府采购便利化措施,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便捷采购,助力疫情防控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稳步提高社保水平。投入83163万元,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低保、特困和优抚,扩大低保困难老年人补助发放范围,落实国家普惠性就业创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为退役士兵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金。持续加大文教投入。投入88499万元,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建改建中小学校2所、幼儿园6所,新增学位4230个,极大缓解了“入学难”“入园难”和“大班额”问题;公益电影放映、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经费充足,文化艺术中心全面投入使用,“一场四馆”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投入60939万元,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等,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个,帮扶带动贫困户7763人,补助中高职贫困学生305人次,实现贫困人口扶贫特惠保险全覆盖,改造提升1392户贫困户居住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综合运用预算安排、上级补助、政府债券、PPP等多种方式,支持绿化亮化美化、道路交通、海绵城市、采暖供热、停车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 “补短板”,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区属国有企业快速成长,总资产超160亿元;区属国有企业党工委设立,国企管理架构不断完善。实体经济加速发展,多种优惠政策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做大做强国资控股。国资控股集团总资产达147亿元,2020年9月获得“AA”信用评级和“AA”债券信用等级,实现我区国有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历史性突破。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成立城建集团和农发集团,成功划转原行政事业单位隶属的10家自收自支企业及人员,批准成立13家全资子公司和2家项目公司;新设立济北产投公司,完成盐业公司市场化改革,区属国有企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力推进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落地,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全年累计减免税费6.15亿元,企业、居民全面享受政策“红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完成147家中小微企业融资费用及担保费用财政补贴工作,补贴金额1743万元;对13处国有经营性房产租户进行房租减免;政府采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比例超60%;完善奖励激励政策,举办发票抽奖活动,有效刺激消费市场。
        4.持续推进财政改革,守住底线防范风险。紧扣财政发展重点,全力推动财政改革,充分发挥监督职能,防范财政风险。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绩效目标申报和审核,完成305个项目绩效目标质量评级;实施绩效运行监控,组织预算部门对368个项目开展监控,涉及金额7.6亿元;建立民生政策和重大项目重点绩效评价常态机制,完成23个项目(政策)绩效评价。落实资金直达制度。建立直达资金绿色通道,强化直达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全年直达资金27056万元全部拨付到位,及时发挥效益。加强政府采购监管。落实政府采购政策,优化采购流程,启用网上商城,打造便捷采购通道,实现采购全程电子化和双网双系统融合;高效妥善处理投诉,做好企业回访服务,优化采购营商环境,完成营商环境国评、省评工作。强化债务管控力度。着力遏制增量、消化存量、规范融资、动态监控,严禁各种形式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积极建立政府债务风险和隐性债务化解机制,稳妥化解存量债务,有序化解债务风险。财政评审更加高效。进一步加强对项目验收和竣工结算的管理,2020年评审项目171笔,报审金额286534万元,审减18039万元,平均审减6.3%,备案项目786笔,金额90604万元,有效节约了预算资金,提高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财政部门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交出了精彩的财政答卷。
        ——过去五年,我们殚思极虑谋发展,财政定位更加清晰。财政工作坚持主动思考、提前谋划、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上级要求和区委部署开展工作,做到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紧紧跟随、资金上全力保障。五年来,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撤县设区历史机遇,凝心聚力支持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利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债券资金、创投基金等多种途径有效解决资金瓶颈;区属国有企业从无到有,通过国企国资改革挺起国企脊梁;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电子化、财政投资评审服务等多项举措谋划财政事业创新发展,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财政初心。
        ——过去五年,我们踔厉奋发促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达到122.9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56.2亿元,年均增长13.1%,高于全市6.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达到218.2亿元,年均增长7%。2020年,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65亿元,相较“十二五”末年的17.09亿元,增长了85.2%。“十三五”期间财政收入连续跨越了20亿、30亿两个重大台阶,迅速增强的财政实力为济南北部新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兜底保障。
        ——过去五年,我们千方百计惠民生,财政保障持续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和重点社会事业支出累计185.1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15年的66.7%提高到2020年85.2%。社保、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应保尽保,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兑现政策,落实“同职同待遇、同市同待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津补贴与全市接轨,公积金比例由10%提高至24%,事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持续有力的财政保障让民生更有温度。
        各位代表!五年来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坚强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民主监督和鼎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区上下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的结果。但我们也清醒看到,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增收基础薄弱。受政策性减税、收入区划减少和经济下行态势影响,未来财政增收乏力,“三保”、重点项目资金保障难度增加。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虽然近年来收入持续增长,但财政总量较小,基层“三保”、补齐民生短板等刚性支出和重点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压力大。三是财政绩效管理有待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管理基础不够牢、覆盖不够全、结果应用不够实等问题,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对此,财税部门一定加强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整改落实。
        二、2021年预算草案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我们将以积极审慎、从严从紧的态度编好年度预算,做好各项财政工作。财政工作和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财税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扎实做好 “六稳”工作,全面落实 “六保”任务,按照支出需求与财力可能相适应、总量控制与优化结构相结合、统筹资源与发挥效益相促进、预算安排与绩效管理相衔接的原则,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区委“1139”工作体系,全力保障打造“善美济阳”,为推动北部新区全面起势、加快向高质量中心城区迈进而奋斗。
        (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意见
        根据全区各项经济指标预测及税收和非税政策变化,结合2021年先行区三街道财政收入基数从我区剔除因素,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288460万元,比上年同口径(267088万元,即2020年入库277431万减去三街道1-3月完成10343万元)增长8.0%,加上级补助、资金调入、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上年结转收入等329506万元,收入总计617966万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1162万元,增长6.8%,加上解上级、债务还本等支出106804万元,支出总计617966万元,收支平衡。
        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222606万元,加上级补助、下级上解、资金调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331316万元,区本级收入总计553922万元。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当年支出456677万元,加上解上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等97245万元,支出总计553922万元,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意见
        2021年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预期441300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转收入等47266万元,减调出资金、上解上级支出等206650万元,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可供安排支出的资金281916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意见
        2020年上级补助我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6万元,2021年补助我区转移支付资金5万元,均计划在2021年支出。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意见
        2021年全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期65400万元,全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预期86944万元,年末滚存结余66407万元。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受财力限制,部分事项难以安排,将通过争取上级转移支付、盘活存量资金、使用新增政府债券等方式尽力解决,涉及调整事项,将按程序向区人大常委会做出报告。
        根据《预算法》规定,在本草案经大会审议批准前,截止3月15日,区级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支出102271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0516万元,主要是参照上年同期预算支出保障的必需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五)重点支出统筹安排意见
        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总计793078万元,其中安排“三保”支出预算268425万元(保工资153924万元、保运转4416万元、保基本民生110085万元),具有固定用途(主要是上级安排的规定用途的各项支出)支出150180万元,土地等成本性支出50000万元,弥补往年棚改旧改等支出40000万元,重点支出283807万元。重点支出安排主要是:
        ——农林水方面32409万元,增长7.8%。主要用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涉农补贴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乡村连片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和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等方面。
        ——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方面82150万元,增长7.6%。主要用于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城乡居民医疗、居民基本养老、退役士兵安置、低保和五保保障、促进就业再就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
        ——科教文体方面40689万元,增长5.1%。主要用于科学技术推广与应用、科教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发展教育体育事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支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融媒体事业等方面。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方面26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支持生产方式转变、扶持微小初创企业壮大、做大做强区属国有企业等方面。
        ——市政道路及管网建设方面15800万元。主要用于农村道路及城区道路建设、城区供热、供水、供气管网建设等方面。
        ——政府债务预算资金76759万元。主要用于偿还地方政府债券本息及政府购买服务到期资金等方面。
        ——预备费和城市应急保障资金10000万元(不含开发区),用于不可预见急需支出等方面。
        三、经略财政、深化改革,努力做好2021年财政工作
        2021年,面对更加严峻的收支矛盾和各种挑战,我们将自觉贯彻区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突出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开正门、拓渠道、强管理,持续推动财政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努力发挥每一分钱的最大效益,更好地惠及全区人民。
        (一)把好收支主线,保障重点任务。全力做好收入组织工作。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做实财政收入,提高收入质量;完善税收保障工作,加强涉税信息分析比对应用,健全税收征管协作机制,强化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挖掘增收潜力,促进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紧盯镇(街道)园区建设,稳定基础财源,注重新兴财源,狠抓后续财源,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确保镇(街道)收入提质增量;稳抓国有资产收益,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促进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应收尽收、及时缴库。全力保障重点支出需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创优民生服务,不断提高民生保障与改善水平;严把支出关,压缩三公经费,压缩一般性支出,压减原有阶段性重点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严格执行零基预算,实现预算刚性约束,对于各部门2020年底留存的本级财政结余一律予以收回,切实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全力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全面落实国家对企业和个人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积极释放减税红利;加大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帮助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二)发挥三大职能,当好“参谋”“管家”。发挥财政的管家作用。学会管好“钱袋子”,扎紧“铁笼子”,增厚“家底子”,在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管好财政的每一分钱。发挥财政的保障作用。主动当好“粮草官”, 围绕“六稳”“六保”重点任务,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重点项目建设等,落实好资金保障,做到该支的一定支,该保的全部保起来。发挥财政的参谋作用。立足于“财”,服务于“政”,主动参政辅政,积极建言献策,当好“智囊”,在支持“六稳”“六保”、打造产业链条、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好参谋服务。
        (三)做好四篇文章,打造现代财政
        1.谋划创新生财。统筹整合各种资源,通过财政股权投资、基金、PPP等方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放大资金效益。持续扩大股权投资,总结入股济阳农商行成功经验,放大黄河新动能创投母基金杠杆效应,投入方式上改变财政无偿拨款的投入方式,通过财政股权投资、政府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实现支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加快推动现有PPP项目建设进度,积极策划新的PPP项目,将有现金流和收益的项目论证包装入库,采取PPP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国资控股集团公司发行企业债。积极加强债券管理,提高债券使用质量,执行好借用管还制度;积极向上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支持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不断放大基金效应,落实省市政策,用好现有基金,策划新的基金。为基金提供优质环境,引导基金投入,保障基金收益。
        2.坚持科学聚财。壮大四本预算的实力,提高国库保障能力,实现基金精准调拨,保证库款充盈。持续深化我区五家国有集团(企业)市场化改革,发挥国有企业资源优势,增强国有企业自身“造血”功能;持续做大做强集团公司,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国有企业体系,让集团公司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引水渠”“蓄水池”。管理运营好国有资产,深挖存量资产潜力,加大盘活变现力度,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3.确保精明理财。改变过去做收支会计的“小财政”定位,管理上由重程序向重绩效转变。实施流程再造,最大限度减少环节、精简手续、压缩时限,提高工作效率和运行质量。通过统筹整合资金,压缩一般性支出,发挥财金联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完善预决算、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4.做到精准用财。加快推进预算支出标准化建设,完善预算项目全周期管理,坚持先有项目再安排预算。精准按照项目和支出进度拨付资金,不该拨的钱坚决不拨,没到支出节点的资金坚决不拨,对低效无效资金及时清理收回,精打细算集中财力办大事。资金安排始终坚持以“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的优先保障级次顺序,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各项民生投入政策,保障各项重点民生支出需求。强化直达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建立直达资金绿色通道,及时发挥惠企利民效益。加强财政监督,坚持“自查全覆盖、抽查随时在、督查是常态”的全方位管控、监督机制。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北部新区建设全面起势之年,我们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听取区政协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更创新的方法,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奋发进取、攻坚克难,推动财政工作跨越式发展,为北部新区全面起势、加快向高质量中心城区迈进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