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村东 你在村西
◎冯 敏
奶奶去世很多年了,爷爷也已经90多岁了,却耳不聋眼不花,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是儿孙们的福气。爷爷很少提起奶奶,我们在谈论的时候也很少插话。印象中奶奶总是唠叨爷爷,爷爷却也不急不躁,总是笑嘻嘻的回复着。
小时候无意听婶婶们说起爷爷和奶奶是一个村的,在农村有个风俗,娶妻嫁女不找同村的。好奇心作祟,我就缠着奶奶问,奶奶总是弯弯绕,从来没有正面回答过。等奶奶过世,才从妈妈和婶婶们那里听到爷爷和奶奶的故事。
爷爷家住在村子的东头,爷爷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是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家里条件非常艰苦,爷爷还是获得了上学的机会,但正赶上抗日战争爆发,经常上着课飞机轰隆隆的响,老师和学生们就要停课去找防空洞,一躲就是一上午。好在学校就在村子里,上学放学倒是也方便,上了几年后,爷爷就回家了。当时家里人多地也多,不仅要干农活,还要挣工分。一家人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可生活还是捉襟见肘。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提到了新高度,普及教育,培养人才。自上而下,建立了很多学校。周围的几个村子开始招聘老师,爷爷因为上过几年学,被安排到了离村不远的勺子李村教书。小时候的我很天真,就问爷爷:“爷爷,你当老师那会儿,教什么课呀?语文还是数学?”爷爷总是笑嘻嘻的说:“傻孩子,那个时候哪有分的这么细,所谓的语文就是在黑板上写几个字,让娃儿们学着认,学着写,并没有课本,也没有教材。老师们随心所欲,今天教识字,明天教背诗。数学就是教他们简单的加减乘除。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语文、数学、体育都教过。你们现在所学的音乐那个时候就是唱歌,唱《东方红》《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闪闪的红星》,最常背的就是《毛泽东语录》”。就这样民办教师到了要结婚的年龄。
奶奶家住在村子的西头,奶奶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因为从小生的俊俏,深得爹娘的喜欢。出门串亲、赶集、赶会什么的都喜欢带着奶奶。有一年元宵节,爹娘带着奶奶去看花灯,人很多,很热闹,他们走走停停,走着走着就走散了。奶奶不哭不闹地站在那里等,一户人家过来,问明事情经过后也陪着等。等爹娘着急过来时,奶奶已经吃着糖葫芦跟人家熟络的攀谈了。聊了一会才得知人家是镇上的大户(地主),家中只有一个儿子,见奶奶可爱又聪明,非要收来当女儿。爹娘觉得与其在家受苦,不如送去享福。况且没有人家可能就丢失这个女儿了。虽然万般不舍,还是忍痛割爱。所以奶奶的童年还是幸福的,吃穿不愁。可惜女子无才便是德,奶奶也没能上学。在家跟着学绣花,纺线,做衣裳。后来我经常看奶奶摇 “棉花车子”纺线,用土织布机织布,“七丈地,八丈宽,中间坐个女郎官。脚一踏,手一扳,十二个环环都动弹”还有奶奶常念叨的儿谣。在那个女人都要缠小脚的年代,奶奶竟破天荒的没有缠,可见养母养父是真的很疼这个女儿!
奶奶也成了待字闺中的女子,奶奶的亲娘听说村西头有个教书先生,对于祖祖辈辈不识大字的农民来说,总是希望下一辈人有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闺女从小送出去寄养,也想让女儿回到身边,也算是当娘的私心吧。于是说通了奶奶的养母,奶奶又回到了村里,这次从村里的女儿变成了村里的媳妇。
奶奶嫁给爷爷时,带了很多的嫁妆。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都能在家里翻出很多铜钱、铜元、银饰什么的,唯独爷爷家没有。我就问奶奶,奶奶说;“嫁给你爷爷的时候陪嫁了很多,旧式带锁的柜子都装满了。可结婚第二年你爷爷就病了,白天晚上的咳嗽,十里八村的药铺都跑遍了,好在后来病好了,陪嫁的首饰、铜钱也没了,该卖的都卖了,该当的都当了。”爷爷家一进屋有个八仙桌,两边各有一个八仙椅,爷爷坐一个,另一个是留着给奶奶的。爷爷总说:“你奶奶是我们家的功臣,且不说拉扯这几个孩子,跟着我挨过饿,受过冷,遭过罪。缝缝补补这些年,不容易。这个座上座,只能你奶奶坐。”
奶奶走的很急,爷爷还没跟她说一句话就走了。奶奶生前是个很洒脱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奶奶就葬在了离奶奶父母家很近的地方,村西头。爷爷留在了有奶奶回忆的院子里,村东头。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作者单位: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