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战,一起赢
武昌方舱医院,休舱!武汉市所有方舱医院,休舱!2020年3月10日,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将被永远铭记!
“中国必胜!湖北必胜!武汉必胜!”下午5时许,来自全国14支医疗团队的医务人员齐声呐喊,声震云霄。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简短的武汉市方舱医院休舱仪式后,医疗队员们自发开启“拉歌”模式,医疗队的旗帜热情挥舞。35个日日夜夜的坚守,终于换来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勇敢的白衣战士,终于抛开坚硬的铠甲,孩子般肆意地欢笑着。
“第一批患者进舱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江西支援湖北护理队队员胡星说。2月5日深夜,武昌方舱医院作为武汉市首批方舱医院第一个开舱运营。800个床位,24小时之内收治了300多位患者。胡星他们忙了一个通宵,“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确诊患者,不仅工作紧张,心里也有点紧张。”
患者刚来时,不太适应新环境。江西支援湖北护理队队员李小芳说:“我们就把患者当亲人,给他们做心理疏导。慢慢地,患者也跟我们成了朋友,有的还主动当志愿者。”下午两点半,记者看见患者宋先生还在帮医护人员收拾床铺,有什么活儿主动搭把手,医护人员很辛苦了。”
“湘鄂一家亲”“平安回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救援队队员台适的防护服被患者写得满满的,“有一位小患者对我说,将来长大后,也要成为像我们一样的医生!”50多岁的张先生马上就要出舱了,还在和一名护士下围棋。“那天输了,出舱前要扳回一局。”护士说完,张先生哈哈大笑。
有这样一个真实而令人心生暖意的故事。1942年5月,当德军占领巴黎时,卖花姑娘洛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买花,心里十分难受。她不是担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担心大家沦落的生活。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
洛希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当时法新社记者以“玫瑰花的早晨”为题报道此事,给了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和战士们极大的鼓舞。十年后,戴高乐还专门找到了洛希亚,并且将她称为“巴黎的玫瑰”。
之所以想到这个故事,不因别的什么事情,只是有感于前不久在网络上热传的湖北武汉方舱医院内的那一支支“直抵灵魂的舞蹈”。这段时间来自武汉不同社区的确诊轻症患者陆续被统一集中收治于由全国多地医疗支援力量汇聚的“生命之舱”——武汉方舱医院。那里人们的心理状况和治疗成效自然也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然而,方舱医院内的患者并没有陷入“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悲戚境地,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从网上传播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尽管他们被暂时隔离,但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他们的“小欢喜”从未消失,病房里不乏欢声笑语,大家和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乐观积极面对病痛的场景不仅振奋人心,更传递了他们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和渴望。
这是一段让亿万群众泪目的视频!在“明天和意外不知谁先到来”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的当下,在和病毒鏖战的背景下,“方舱内的舞蹈”之所以引得国内外民众纷纷点赞,在击中许多人柔软的内心的同时,更诠释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下午2点半至4时许,最后49名患者陆续出舱。离开前,他们纷纷和自己病区的医护人员合影留念。截至3月10日下午,武昌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累计治愈出院833人。来自9省份的869名医护人员并肩战斗。他们是同行,更是战友。
“全国医疗队的战友们,义无反顾来湖北支援我们。我要衷心地对你们说一声,谢谢!”武昌方舱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马永刚边说边深鞠一躬。
贵州医疗队员们唱起《我在贵州等你》。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贵州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救治组组长黄礼明说:“我们不一定见过彼此摘下口罩的样子,但只要说起武昌方舱,随时可以相认!”
“一起战,一起赢!”医疗队队员们高声呐喊。
方舱医院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医学方面。1个多来,各地医疗队进驻方舱医院,夜以继日展开救治,与这里的患者朝夕相处。很多患者出舱时流下了眼泪,对医护人员说“真舍不得你们”;有的患者盯着医生的眼睛看了又看,说要记住她是姐姐还是妹妹……在这个生命方舟,医患相亲相爱成了一家人。
方舱医院传递出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方舱医院休舱,爱与温暖永在。与方舱医院样,一个个定点医院、重症病房,也同祥是生命方舟,充满了爱与温暖。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经过这场斗争,14亿多中华儿女的心贴得更近,手牵得更紧,情融得更深。(摘自《人民日报》、《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