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盛世话太平
◎周新民
三、商周以后的行政演变
商朝初期,太平一带所属地应为逄伯陵方国,至商朝末期,为古蒲姑之地。到西周初年,吕尚(姜子牙)封于齐国,灭蒲姑,随为齐国辖地。
无论是邝冢遗址、洪岑寺遗址还是邿城国的传说,都证明了从史前的龙山文化时期一直到有历史记录的西周,太平境内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未间断。
邝冢与邿城仅有1000米的距离,洪岑寺遗址距离它们也不过是5000米左右。而这些地方到龙山文化的发祥地——章丘龙山城子崖也不过是三十五公里左右的距离。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这些古村落(或城邑)之间肯定是互有往来包括婚约相通的。
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的儒家经典《诗经》,里边专门有采自齐地的《齐风》,其中有一首诗《东方之日》是这样描写那个时代才结婚的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用现代的诗歌翻译,可以这样说:东边日头暖又暖,美人容貌赛天仙,走进卧室心喜欢。走进卧室心喜欢,脚步轻轻靠身边;东方月亮弯又弯,美人容貌赛天仙,走入内室心喜欢。走入内室心喜欢,脚步轻轻到身前。
当然,这是我们根据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而想象的一个生活场景,这样的生活场景也只有当时贵族阶层的先民才能拥有。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现太平境内基本属于漯阴县。两汉时期,皆属漯阴、著县等。西汉属平原郡,东汉属济南国。三国时期,属漯阴县,魏国辖地。西晋时属济南郡。
漯河,当时的一条大河。《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把济水、漯河并列,说明两条河的流域在某些地方相距不远。济阳,因在济水之北而得名;漯阴,也肯定是在漯水之南因以为名。
民国版《济阳县志》记载:旧传今太平以南孙耿街道办驻地为当时漯阴古县县城所在地。到南北朝时,漯阴、著县等地皆为临邑县,而临邑古城亦在孙耿。
从南北朝而至隋唐、五代,太平境内皆属临邑县。隋时属齐郡,唐、五代时属齐州。北宋政和六年,即公元1116年,齐州升格为济南府,随属济南府。
公元1129年(金太宗天会七年),南宋济南府知府刘豫降金,济南府遂为金国辖地。这一年的11月20日(农历十月七日),割章丘、临邑二县各一部分境域置一新县,这就是济阳县。现在的济阳西部包括太平境地就是从临邑划归济阳的。
公元1130年(金天会八年),齐河撤镇改县,同样划建了原临邑县的一部分,从现存最早的明万历版《济阳县志》来看,当时的济阳西境应在今太平境域内的药王庄至三教堂一线,一直到民国时期,这一边界基本未变。
1945年4月,我们党为了便于开展革命工作,适应形势的需要,在以二太平村为中心的济阳、临邑、齐河三县交界处特成立了齐临县二太平区。这是二太平作为地方政治中心的第一次,在此之前,二太平只是县境西陲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自建县伊始,甚至是在建县之前,一直到民国时期,现在的太平境域内的经济包括政治、文化中心是庙廊务,也就是现在的庙廊村。(待 续)作者单位: 太平街道庙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