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的济阳县大队
开始,朱宝承命县大队对据点之敌围而不打,意在打援。下午三时左右,垛石伪军和十几个鬼子伙同从城里来的九个鬼子一起前来增援,正在过河之际,被埋伏在两岸的二、三小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伪军见势不好,掉头就往回跑,只剩下二十几个鬼子拼命顽抗。战士们猛打猛冲,冲在前边的战士与鬼子展开了肉搏战。鬼子不敢恋战,胡乱放了一个掷弹筒,收起机枪,背起被打死的八、九具尸体,逃回据点。从城里来的九个鬼子,死了四个,剩下的人开车回县城,慌乱之中,在肖家附近连人带车翻下大堤,又摔死三名。
第二天,朱宝承指挥用他发明的“土坦克”沿河堤接近据点。所谓“土坦克”是在一个大车上边安上一个架子,挂上浸透了水的三条棉被,把战士掩藏在被子后边,另有战士推动大车前进,冒着敌人的火力冲锋。“土坦克”造就之后,首先由一小队两名战士推着大车,由副排长王xx在被子后边监视。离据点百十米处时敌人射来的子弹穿透了棉被,击中了王排长的前胸,当场牺牲。又换上四班长,结果同样,便暂停进攻。
朱宝承回到村里,经过和刘桂阳研究,就在被子后边又加了一层砖,先用枪试验了几下,完全打不透了。下午,战士们推着新试制的“土坦克”慢慢地接近据点在离据点不足五十米处的大堤上停下,无论敌人怎样打枪,我无一人伤亡。敌人吓坏了。晚间,朱宝承亲自指挥战士们连夜挖了一条掩身沟,直通河堤的“土坦克”处,并将土坯和砖块运到河堤上,很快筑起了一道居高临下的土墙,架起四挺机枪瞄准了敌人。
到了第三天,顽固的敌人还想死守待援。朱宝承对拔掉这个据点很有把握,只是为了节省弹药和减少伤亡才不强攻。他命令部队只围不打,迫使据点之敌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投降。中午过后,朱宝承到大堤上向敌喊话:”“老张,快缴枪,再不投降就不客气了!”据点里的头目张震,外号叫张胡子,是个老牌汉奸,听到喊话后还想顽抗,这时,据点内有个兵痞大声喊道:“把老子快要饿死了,你们不投降我投降!”说完,将枪扔出围墙外边。其他伪军见状,也一个个地跟着把枪扔到外面,举起了双手。
在这场攻坚战中,由于朱宝承使用了“土坦克”和围困战术,使敌人不打而降,受到了军区的通令嘉奖,并将这一战斗经验向全区做了推广。
十、挥戈东向 势如破竹
一九四四年夏季,抗日形势一天比一天好,我军由过去被动作战变为主动作战。在分区的统一指挥下,开始有计划地打击敌人。
在我县境内,自平棚店伪军起义之后,辛集伤军也随即起义,哈叭沟、罗家码头的敌人也主动放弃了据点。县大队与分区独立大队配合作战,先攻克了孙耿据点,缴枪八十余支。伪军头子央求暂时保留据点,并保证不扰害群众,不破坏抗日工作,并及时通报鬼子活动的消息。尔后,二次攻打伪军大据点张宝屯(齐河县),缴枪二百余支,掷弹筒四门,物资若干。接着迫使新市大庄伪军全部缴械投降。在连战连捷的大好形势下,分区决定发动夏季攻势。分区独立大队与县大队协同作战,由分区司令员龙书金、政委曾旭清统一指挥,挥师东进,直逼曲堤。
曲堤是济阳东北部的重镇,有东西、南北两条大街,有远近闻名的古迹闻韶台,历史上比较富庶,商业发达。这里又是县伪警备大队副张子谦的老巢,日伪控制极严。一九四二年张子谦投靠日寇后,他一面配合日寇抓兵抢粮,一面在曲堤、王集、龙王庙、姚集等地安了据点,修筑工事。这时兵力达一千多人,约有七百人左右驻守曲堤。伪团部设在曲堤南街,将整个南街的南半部修成里城和外城,内有大小炮楼七座,周围有高六米的土建城墙,墙外有宽十米,深四米的城壕,并设有吊桥,群众都叫它“皇城”。原南门里的大道被堵死,群众只好在南、东侧芦苇塘里筑道绕行。张子谦为了保住这个老窝,不致孤立,又把闻韶台改建为据点。此台在曲堤东街碱湾北侧,高三十余米,台南面有魁星楼一座,共分三层。这个据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并与南街“皇城”相距三百米左右,遥相呼应。(待 续)(据《济阳文史资料》)